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3-01-09 17:3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举办国际学校是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地国际化”的积极尝试。中国教育报环球周刊国际学校项目组《2022国际学校年度发展观察报告》(详见十、十一版)对全年国际学校的政策监管、留学趋势、教学创新、全球胜任力培养、增强学生韧性、艺体教育发展、文化自信、师资队伍、专业化管理和未来发展等进行总结,以期为国际学校规范且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需要说明的是,报告中的国际学校主要指具有国际化办学特征的中小学,包括公办学校国际部(班)、民办国际学校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目前,对于这类学校尚没有比较确定的称谓。
总体上看,相较于2021年国际学校受新冠肺炎疫情和民办教育新政策冲击较大、行业反响较大而言,国际学校2022年度整体表现相对稳定,规模总量和格局分布并未发生显著变化。
按国际学校在线年底公布的统计数据,各类国际学校总数超过1300所。考虑到2022年开办、停办的学校数量不大且有相互抵消情况,国际学校存量仍有1300多所。学生总量近几年来保持在55万名左右,教职工数量约为15万人,专任教师超过10万人,总量也基本保持稳定。
国际学校总体格局仍是东南强、西北弱,分布不均衡且在一线城市集中度高。东部、南部地区国际学校在数量、质量和品牌辨识度上继续占据主导地位,中西部、西北、东北地区学校的权重和影响都较小。例如,2021年和2022年,广东、江苏、上海、北京国际学校数量虽有所变化,但均占据前四。
国际学校在类型、学段、品牌的分布上变化不大。一是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公办高中国际部、民办国际学校的占比情况基本不变,民办校占比仍超半数;二是在学段分布上,开设高中学段教育的国际学校数量超过80%,高中学段保持主导地位,且高中特色课程的多样性持续发力;三是本土教育品牌占主导、外来品牌以英美为主的局面未变。
2022年,由于国内多地疫情频发、规范政策和措施持续发力,国际学校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局部变化和分化发展趋势也在加剧。
第一,应对招生挑战。随着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各级政府对民办教育的管理越来越规范。公民同招、锁区招生等政策的实施,改变了民办学校之前的招生方式。招生市场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一是受疫情、国际留学政策等因素影响,供需失衡导致招生竞争加剧。二是招生转战线上但效果不佳,宣传和招生效果受到影响。学费收入是当前国际学校最主要的办学经费收入来源,招生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动摇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第二,课程和资质规范管理问题。国家主管部门对于民办学校的资质、课程和教材的规范管理原则和政策措施是一以贯之的。但是,以2022年7月份教育部启动实施涉境外课程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为标志,专项治理行动引发了国际学校强烈反响。此次专项治理的对象主要是违规举办的国际高中。类似这样的规范治理,短期来看,可以剔除行业不规范因素,保障学生权益不受侵害;长期来看,是通过体系化和规范化地完善民办学校治理及课程教材管理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对于学校自身而言,课程规范更有利于强化和提升学校的国际课程实施能力和教学质量保障能力,尤其是课程体系及其相对应的师资、教学资源配置在学校办学成本中占据较大份额。
第三,外籍教师问题主要体现在流失率和教学质量两个方面。根据对上龙八国际海、深圳、北京等地学校的观察和部分校长的反馈,各学校的英美教师流失率虽较往年增大并对学校教学造成了一定干扰,但各学校都积极处置,妥善处理好外籍教师排课、授课和招聘、管理的问题。相比之下,外籍教师的教学质量问题则是更为普遍的问题。除了学校层面加强涉及外籍教师的招、管、用、留的工作力度,政府层面也在积极行动,计划推进外籍教师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第四,升学留学出口问题。近三年来,国际学校的升学和留学方面也遇到了一些困难。2022年《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赴美留学本科人数约为10.9万人,比2021年减少了12.8%,而2021年乃至2020年的赴美留学人数一直也呈缩减趋势。另外,除常规攻读本科、硕士、博士学位外,近几年中小学低龄留学人群在加大,留学国别从英美加澳逐渐向多元化扩展,出现选择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留学的趋势。就读我国香港、澳门地区学校的人数增加。
第一,非外方办学主体开办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引人注目。除常规民办学校外,非外方办学主体开办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成为亮点,这些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管理流程、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实践和特点均对我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第二,英美品牌授权合作校和名校附属校为近两年停办校主体。有的是受政策限制而停办,有的是受整顿培训资质办学影响而停办。此举是为了龙八国际理顺学校治理机制,实现分类管理、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从市场角度看,这有利于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第三,求生存、求突破,办学主体努力开拓办学新模式。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新增部分中,有一些是民办双语学校办学方进行办学转向,或自己作为举办者拓展办学类型,或与政府合作担任承办者角色。有些学校采取“一址双校”模式,在一个办学场地内申办开设民办学校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两种学校资质。这种模式此前就已存在,2022年呈现加速趋势。
虽然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乃至疫情影响仍将不断变化,行业发展也面临高度不确定性,但国际学校在办学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到两个“不动摇”,即坚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原则和要求不动摇,坚持培养兼具本土认同和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的育人目标不动摇,在新形势下做到规范发展、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规范发展,首先是办学方向的规范化,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坚守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其次是行业治理的法治化,在保障学校、师生的法律地位和权利、营造良好发展生态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校加强管理机制和制度的合规性、科学化建设。最后是办学行为的规范化,要深刻理解国家教育政策的宗旨,做到主动严格规范招生入学、课程实施、教材管理、教师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制度。
高质量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元需求,更是为了服务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大局。只有妥善解决办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更有底气、更有实力为新时代教育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可持续发展既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国际学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在育人方式和教学实践上持续创新,深化实施项目制教学、跨学科教学、探究龙八国际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创新教学方法,积极践行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全人教育的育人理念,以构建国际特色的育人范式和学校发展形态;另一方面要探索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和学校发展形态。例如,为学生在校内提供国内、海外升学的双轨选择,扩展至国内高考、港澳就学、海外留学等多元升学出口;积极探索企业捐赠办学、基金会合作办学的新模式,以及“走出去”海外办学的新路径,等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着重做好支撑学校运行和发展的课程师资优化、学生研究、教学研究、评价改革等事关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工作,以真正实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
(执笔人:王殿军,国家督学、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国际特色学校分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