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八国际龙八国际

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021-66889888     1399998888

龙八国际

龙八国际

【学习园地】规范管理和激发活力的时代内涵价值与关键着力点|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龙八国际平台神

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4-12-22 03:14

  规范管理与激发活力一直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基本方法。如何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这对重大关系,是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前提。基础教育领域规范管理与激发活力的时代内涵价值是什么?未来加强规范管理和激发活力的重点与关键在哪些方面?一起来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安雪慧的深入阐述——

  习多次强调,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方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动力源。在今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系统阐述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提出要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等重大关系。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对重大关系,是新时代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前提。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本文着重探讨基础教育领域规范管理和激发活力这对关系,分析其时代内涵价值,结合已有改革进展提出未来须加强规范管理和激发活力的重点与关键,从而全面助力教育综合改革,解决好基础教育这个大民生问题,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规范管理与激发活力一直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方法,是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内容。规范管理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教育教学的行为标准和规则,是遵循人才成才规律和教育规律所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和制度等,确保各教育主体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推进教育教学活动和办学行为。主要体现为办学标准、课程标准、教材管理标准、学校管理标准、教学标准、活动标准等,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必要依据,确保教育教学的方向和质量。二是标准和规则的具体行动与执行。主要体现为如何落实好标准和制度规范,包括一系列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等。各级教育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有规范意识,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制度,还需要把规范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课程、教材、教学、活动、评价等方面形成一个有效循环,确保教育活动的良性开展,避免教学活动的随意性。

  深化改革要依靠参与活力。规范管理以标准管理对各教育参与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这种约束往往会影响主体的积极性。因此,规范管理须与激发参与主体活力同步进行,否则可能会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状态。这也是近年来教育“放管服”综合改革取得的经验,既要规范管理,又要激发活力。激发活力的本质是要确保各教育教学主体切实履行好育人的相应责任。从这个角度看,激发活力可以理解为行为标准。规范管理不是简单的一系列生硬的标准体系,是各参与主体共同落实价值认同高度一致的一套行为标准体系,是具有活力的规范标准。

  规范管理通过一系列标准和制度为教育教学系统的运转提供明确的约束。明确的课程标准体系、教学标准体系、教材管理制度、学校教学制度、学校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有助于教育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确保教育教学活动在可控的标准范围内进行。激发活力是推动教育教学系统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动力,确保教育教学在保持稳定运转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以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要素的组合、课程内容的优化、实践活动的丰富等不断提高育人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总之,规范管理为激发活力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激发活力可以看作规范管理的延伸,两者彼此支持、彼此成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持续深化和可持续发展。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这要求我们必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标准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把制度规范和法律规章内化到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各领域、各环节。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只有具备了科学的发展理念,才能引导教育者和参与者正确行动,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认识往往聚焦在学校的硬件条件、经费保障和教师资源配置上,新的教育质量观要求必须坚持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必须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规范管理和激发活力,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增强各级教育管理人员、广大教师和相关组织机构人员等教育参与主体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制度意识和清单意识,建立健全依法管理和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提高中小学校办学和育人水平。只有高质量的人才,才能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只有高质量的教育,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美好期盼。正确的思想认识可以引导教育主体采取正确的行动,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增加教育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共同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因此,规范管理与激发活力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必须确保标准制度与教学行为价值认同的统一,切实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规范管理的本质是要求中小学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立足国情、世情和教情,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落实好各地各校办学主体责任,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稳定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学校规范办学的重要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基础教育法律制度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标准体系逐步建成,形成了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办学的教育治理新格局。国家先后出台《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从布局规划、学校管理、教师队伍、质量评价等方面完善基础教育政策保障体系。在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同时,各级政府和学校不断规范中小学考试招生制度,全面落实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政策,跨区域考试掐尖、举办“占坑班”、收取“赞助费”等违规招生行为得到全面规范,择校热明显降温。大力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促进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不断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学校重点公开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招生入学、收费项目及标准等信息,建立了学校与社会的良好沟通联系制度。可以看出,规范管理的政策制度保障不断加强,中小学办学有章可依,增强了高质量教育教学的规范支撑力。今年5月,教育部进一步明确了基础教育规范管理的主要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1] 规范整治安全底线失守、日常管理失序和师德师风失范等重点问题,要求各地各校进一步清理整治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违法违规、违背教育规律和教育功利化短视化行为。这是各地各校全面自查整改,建立健全依法管理、规范管理长效机制的基本依据,从而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能力和教书育人水平。

  良好的学校保障条件,是学校规范办学的资源基础。学校规范办学水平的提升为激发活力提供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积极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2021年底,全国所有县(区)均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国家督导评估认定,意味着所有县(区)各项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均达到本省(区、市)办学基本标准,且基于8个关键指标(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的小学和初中校级差异系数小于或等于0.65和0.55。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重心从“基本均衡”迈入“优质均衡”,中小学校的工作重点转向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更加注重课程开齐开足率、各学科教师配齐率、设施设备利用率和校园文化水平等。从学校管理者角度看,近年来各地各校选优配强书记校长。2022年,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要求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各地不断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严格落实校长任职条件和专业标准,鼓励校长勇于改革创新,不断推进教育家办学治校。实施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培养了很多具有鲜明教育理念和成熟教学模式、能够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教育家型校长,[2] 校长队伍质量显著提升。从社会资源角度看,教育部门不断加强与社会有关部门的合作,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研学实践、劳动教育和科普教育基地,逐步建设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让更多社会资源为育人所用,学校保障机制更加完善,学校规范办学更有保障。基础保障的改善,也为激发办学活力提供了条件。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就是要在不断规范管理的同时,切实落实中小学校办学主体地位,增强办学动力、活力,充分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竞相迸发活力推动基础教育质量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不断鼓励支持中小学校结合学校实际,推动学校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办出学校特色,提高办学质量。中小学课程实施的主体责任不断强化,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并根据教学基本要求、结合学校实际,自主安排教学计划、运用教学方式、组织研训活动、实施教学评价和组织各种跨学科教育实践活动。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改革主体作用不断增强,学校支持鼓励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丰富教育教学活动,确保课堂教学符合时代要求、课程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各地不断加强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建设,学校通过丰富选修课程、培育优势学科,努力打造办学特色,推动学校由分层发展转向分类发展,更好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北京、上海、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以加强学校特色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形成科技高中、人文高中、外语高中、体育高中、艺术高中和综合高中等多样化有特色办学格局。[3] 中小学校的人事自主权和经费使用自主权不断落实。学校根据办学实际和需要,可以自主设置内设机构,自主择优选聘中层管理人员。各地根据学校的核定编制和岗位结构,充分发挥学校在教师公开招聘中的作用,确保新进教师满足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学校在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中自主性增强,充分发挥了绩效工资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办法不断完善,加大了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确保经费有效使用,保障了学校有序运转。未来,各地要激发中小学用好自主权,充分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增加课程教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教育评价事关学校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改进中小学校评价。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强化评价导向作用,建立健全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校质量评价体系,强化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中考改革有序推进,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招生录取制度,基本形成了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在注重考查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将思想品德、体质健康、艺术修养和劳动实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4] 这种评价方式支持和激励学校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各地各校要持续不断规范招生秩序,认真落实“公民同招”政策,形成规范有序的招生机制,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激励各地各校发挥积极性,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学校要不断完善校内激励机制,通过培训、教研等活动,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各地各校要不断完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切实提高教师的事业成就感。不断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不断强化优质学校的带动作用,持续推进集团化办学、城乡一体化办学机制改革,推动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完善联合教研制度,激发更多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扩大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整体提升区域学校办学质量。

  当前,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机,各地各校要以改革的方法、创新的意识正确处理好规范管理与激发活力的关系,在以往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切实打通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夯实教育强国基点。龙八国际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