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4-11-17 12:54
为应对学院转型升级和内涵式发展中出现的挑战,公共管理学院在前期广泛调研与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推出:“2”是指有效结合“建设”“管理”两大抓手,坚持制度改革先行,激发师生热情开展“二次创业”;“3”是指“教师、学生、行政教辅”三向激发、全面保障教师担当作为;“4”是完善顶层设计、推进创新培优、创新教研规范、探索双向管理四项具体措施。
改善了学院发展环境,形成了团结互助、干事创业、争优创先的良好工作氛围,为学院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学院各项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2023年学院党建工作在全校综合考评中排名全校第二;“公共管理学”顺利通过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验收;社会工作博士点顺利通过省内评审,成为全国18家候选新增博士授权学位点单位之一;学生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金奖等多项奖励。
如何解决学院参与社会服务方面存在的工作未形成合力、品牌效应不明显、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不紧密等问题?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探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助农、乡村建设、社会服务”一体化协作工作模式:注重系统性,构建党建引领、多维协同的组织模式;注重前瞻性,坚持规划先行为绿美广东持续添动能;注重科学性,依托专业优势打造服务绿美广东样板;注重实效性,以问题为导向不断优化完善工作机制。
推动党建和学院事业发展双融双促双提升,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中为推动地方绿色发展、产业能源结构优化作出积极贡献,如为电白沉香产业溯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保障;在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助力“百千万工程”过程中取得新突破,如开设“长隆班”、新增林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师生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怎样进一步发挥好高层次人才作用,尤其是培育更多高层次人才?兽医学院总结多年人才工作经验,借鉴管理学家波特的竞争力“钻石五力”模型,从人才核心竞争力的五个维度,提出了学院青年人才培养的“五唯三系”模式,即党建政治领航、榜样文化引领、平台条件支撑、支持激励引导、团队与学院氛围等五大工作生态,建立师德师风、平台条件、政策激励等三大工作体系,激发青年教师成长的内生动力。
近5年来,学院培养国家级省部级人才10位,获教育部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1个。在学院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中青年教师参与率超过90%,发挥了“扛大梁”作用,支撑了兽医学科良好发展。
为突破学院在全面推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实验教学场地分散、科研团队用房紧张、缺乏公共平台等困境。农学院坚持问题导向,实施“外拓内优”策略,全面整合资源,通过坚持制度建设为主轴,强化行政效能建设;突出硬件提质为保障,通过外拓资源、建设公共平台、内部盘活资源等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强化文化氛围营造为支撑,开展旧址修缮与展览室建设、成立卢永根先进事迹宣讲团、打造学科文化与“永根”品牌,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这三大举措,提升管理服务效能“小切口”,推动学院大发展。
一是学院引才聚才竞争力大增。近年来新引进的6名首聘教授,已获批面上/优青项目5项;二是科研产出提质增量。近三年到位科研经费翻倍,发表高水平SCI论文超300篇,主持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是文化氛围提升,育人成效升级。一个党支部入选“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支部”、一个团支部入围“全国TOP100活力团支部”、学科竞赛三大赛获国家级奖项三项、省级金奖三项。
动物科学学院坚持以本为本、“教学”联动,谱写拔尖创新畜牧人才培养“新”篇章:一是汇聚资源、搭建平台,设立专项教学基金、实施教学名师“头雁工程”,打造教学名师团队、服务一流课程建设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二是创新优化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把科研能力培养前置,促进本研贯通培养,提高本科升学率,提高人才培养实效;三是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协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开设温氏班、丁颖班、宠物营养、智慧养殖等特色班,构建“一主线三融合” 具有畜牧学科特色的校企协同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本科教学评估连续近4年全校第一,12年居全校前3;“动物科学”专业是国家首批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获3个国家级教学平台;2个省级产业学院;4门国家级一流课程、8门省级一流课程;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以上10项;培育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获省级以上教学比赛奖7项(国家级教学创新赛一等奖、青教赛二等奖各1项);本科生升学率连续9年居全校第一(2015-2023)。
青年人才的成长发展是学院改革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为帮助近年数量激增的青年人才迅速提升科研能力,工程学院成立“青年学者联合会”,通过六大措施为青年教师成长保驾护航:一是强化政治引领。着力强化青年人才家国情怀,培育学校学院归属感。二是强化精神引领。邀请罗锡文院士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交流活动。三是落实组织保障。学院党委谋划、筹建、指导“青学联”。四是落实条件保障。在学院“强农”教育基金中设立青年人才发展专项经费。五是聚焦痛点短板。定期开展“菁工论坛”培训,加快科研经验积累。六是聚焦创新发展。邀请资深学者开展“Engineer Feature Tea Time”交流活动。
近年,青年人才的科研成果和在学术界的影响逐步显现,获批“国基”占全院23/29,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占1/2,重点研发课题子课题占13/25;入选教育部重大人才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神农青年英才”4人,发表高水平论文100多篇。
党政办公室(研究室)聚焦师生办公办事的关键环节和瓶颈问题,以“零门槛、零跑腿、零距离”为目标,从小处着眼、实处着力,推动管理服务创新走心走深,为师生提供便捷、高效、温情的服务。一是对准“难”点,彰显服务“温度”。把请示、制度、函件、通知等各类公文的标题、格式、排版拟好现成模板,并根据最新统计的校情数据,制作标准化的校情简介PPT共享给师生。二是针对“痛”点,折射服务“效度”。开展办公办事信息化上门服务并收集需求,先后在网办、OA推出二级学院印章、场地预约自主管理和自建精细化管理流程功能。三是疏通“堵”点,展示服务“亮度”。开展实体大厅广场环境美化,通过设置花箱、制作文化标语、设计校庆幕墙图案、翻新校友捐赠座椅等方式,打造“小而靓”的校园文化角。
一是线上服务与线下走访相结合。贯彻“院为实体”的导向,深入二级单位调研,开展办公办事信息化服务,梳理共性问题,为全校二级单位在OA、网办等平台上搭建内部管理流程10余条。二是技术迭代与管理改革相配套。深入调研学校“人、财、物、事”等方面业务用印情况,逐步实现用印业务从线下办理向线上自动签章转变。三是点上着力与面上推广相衔接。制作办公办事e点通等专题推文和PPT,累计阅读量17622次。
为破解我校基层党外知识分子“活动场地少、工作开展难,交流互动少、成员发展难,活动资源少、组织活动难”的工作困境,党委统战部以“党建引领、同心聚力”为理念,创建“同心之家”,打造团结凝聚广大知识分子的“学习之家、联谊之家、服务之家”:一是建立共建、共享、共进“三大机制”构建阵地运营新模式。二是发挥学习、联谊、服务“三大功能”彰显品牌建设新气象。三是增强整合重塑、叠加放大、示范引领“三大效应”激发统战工作新动能。
一是做到以“小活动”促进“大联合”夯实统一战线之“本”,举办各类思想教育培训40余场,校领导、党委统战部列席二级学院“同心之家”党外人士联谊活动20余次。二是做到以“小平台”构建“大党建”筑牢统一战线个“同心之家”,构建“基层党建+统战”工作新格局。三是做到以“小阵地”托起“大服务”彰显统一战线人次获评广东省年度履职优秀委员,被省级以上党委政府采纳提案或建议80余项,获各派省级以上荣誉70余项。
坚持围绕学生、以生为本,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突出“四度”,把学生社区作为育人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注重把握育人高度,着力强化党建引领,完善“一站式”学生社区工作体系;注重提升育人温度,着力推动队伍下沉,深入社区支持学生成长;注重挖掘育人深度,着力促进社区融合发展,提升思政育人亲和力;注重拓展育人宽度,着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共同成长。
一是“一站式”学生社区逐渐成为基层党建的“新堡垒”。2023年本科一二年级超七成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与三年前相比提升近15%,1个学生党支部入选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二是“一站式”学生社区逐渐成为思政教育的“新课堂”。近年来,学生获“挑战杯”等全国性学科竞赛奖励47个,学校获评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和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三是“一站式”学生社区逐渐成为实践服务的“新基地”。打造了“十分钟服务圈”,学生社区精准管理服务成效进一步显现。近3年,学生对辅导员管理服务满意度均在95%以上。近5年组织近2000支队伍2.5万余名师生奔赴乡村振兴一线。
面对学校科研创新当前存在研究项目小而散、资源条块分割、科研经费滞涨、交叉团队难组、专家小富即安、单项冠军缺乏、成果凝练不足、智库平台不强等痛点和堵点问题。科学研究院打好前谋内优外拓“组合拳”:一是强化“三个有组织”,实打实做好前瞻性谋划、内部管服优化和外部资源拓展,提升一流科研动能;二是强化“三链”融合,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相互赋能支撑与反哺;三是强化“三化”建设,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走深走实;四是强化“三层”联动,实现顶层设计、中层管理、基层服务协同;五是强化“三精”服务,为科研人员提供精准培育、精心辅导和精细服务。
学校有组织科研工作形成了国家基金“一院一策”、高端智库“核心平台+专家网络”等机制模式。“十四五”以来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8项;2023年到位科研经费达10.48亿元,实现跨越式增长;联合共建的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成功;主持获省部级一等奖数18项;资政建言水平有新突破;学报影响因子实现新提升,社科版入选国际影响力TOP期刊,自科版荣获“中国农业期刊领军期刊”。
总务部思考探索如何以“小机关”推动“大服务”,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引领后勤服务提升的方向,进而凝聚待师生如家人的“家”文化:一是围绕师生,主动公开后勤服务信息,广泛发动师生参与义务劳龙八国际平台动、植树护绿等系列活动,共建绿美家园;二是依靠师生,搭建“践微知著”等系列活动和平台邀请师生全方位参与到后勤管理工作中,共治和谐家园;三是回馈师生,坚持公益属性办餐饮,一桩一件办实事,共享温暖家园。
一是后勤服务得到更多师生认可,2024年,毕业生向食堂赠送锦旗,还有师生自发成为“义务讲解员”在网络为后勤人发声。二是在学生热情助力下成功获评广东十大最美食堂和十大人气食堂,饮食中心荣获2022年度全国教育后勤系统“最美后勤人(团队)”。三是师生积极参与配合提升核心指标,助力学校顺利获得广东省“绿色学校”挂牌;四是多样的互动实践丰富了后勤服务的育人内涵。
资产公司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公司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以党建引领业务发展为目标,扎实推进“强基固本”,稳步推动提质增效:一是党建引领,不断深化服务育人特色品牌;二是外引内联,推动企业高质量开放合作;三是稳中求进,提升自主品牌竞争力;四是主动作为,积极助力“百千万工程 ”。
劳服公司全体党员干部积极转变经营思路,大胆实施改革创新,成功将校园超市扭亏为盈,超额完成增值经营目标,开创了事业发展新局面。
李凤亮强调,各单位在管理服务工作中,要强化党建引领、以人为本和创新思维,持续提升管理水平,以“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态度,提升服务师生质量,以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精神推动创新实践、激励创新事业,以全领域的管理服务创新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
薛红卫指出,面对学校发展的新阶段、新问题,各单位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强化院为实体,构建一流体制机制、管理服务、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管理效能和治理水平,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获得‘管理服务创新奖 ’ 一等奖和最具人气奖,对学院而言既是荣誉也是激励。 ”公共管理学院负责人表示,“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师生对学院发展的热情与期待。 学院推出的管理服务创新‘234 ’ 方略,显著改善了学院发展环境,形成了团结互助、干事创业、争优创先的良好工作氛围,为学院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看到师生间更加紧密的合作、学院里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氛围,公共管理学院的师生相信: 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未来,公共管理学院将继续秉承“民主、和谐、开拓、创新”的理念,携手共创学院更加辉煌的明天。
党政办公室(研究室)负责人表示,部门将继续以“零门槛、零跑腿、零距离”为目标,从小处着眼、实处着力,推动管理服务创新走心走深,为师生提供便捷、高效、温情的服务。通过改革创新,催生内在工作方式的改变:管理协同上,把个人“独唱”变为单位“合唱”;服务形态上,把单位“单曲”变为部门“联奏”;创新路径上,力求把每个师生的诉求“音符”变为管理服务的创新“”......
“未来的路上,我们始终坚信并坚持:‘春风化雨’是我们向上追求的服务境界;‘滴水穿石’是我们向下扎根的创新态度,努力让管理服务创新浸润华农的每一寸土地,温暖每一位师生,助力学校每一次的进步和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