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八国际龙八国际

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021-66889888     1399998888

龙八国际

龙八国际

学校仪式教育的二元力量

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4-10-30 04:59

  龙八国际APP学校仪式是教育的重要载体。它以象征性的文化符号、打动人心的情感体验和升华的价值引领,发挥着独特的教育功能。在新时期的学校教育中,如何设计学校的典礼仪式,彰显其积极的教育力量,是一个既旧且新的课题。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仪式就是创造记忆,它让此刻变得与众不同。换句话说,学校仪式活动的设计和举行,应当新颖、独特,别具一格,让人记忆深刻,甚至能够创造师生的集体记忆,进而沉淀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

  2020年青岛中学的小学毕业典礼,有一项创意活动:校园露营。入夜时分,学生们在学校操场上自搭账篷,点亮油灯,开启露营之夜。学生们觉得非常新奇,三三两两,或在账篷内读书,或在星空下聚谈,度过了一个难忘的账篷之夜。

  这使我想起20世纪80年代,上海建平中学的冯恩洪校长,首创国庆通宵主题活动,一时传为美谈。时至今日,这项具有建平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仍然在每年一度的国庆之夜,在建平中学的校园内如期举行,成为30多年来经久不衰的经典项目,也成为建平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建平学子的共同记忆。

  2019年6月12日,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一中的班主任兰会云老师,带领刚刚高考结束的12名学生,以骑行的方式,开启一场特殊的毕业典礼。

  在台湾,曾国俊先生举办的道禾实验学校,小学毕业要登上3800多米的玉山,跋山涉水走4天3夜;初中毕业要走10天雪山;高中毕业则要求全班合力造一条船,然后坐自己造的船出海,称为“山—海—关”课程。这给学生创造了颠峰体验,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仪式就是将学校的一些不平常事件设计成活动,镶嵌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深刻在师生心里,成为美好的共同记忆。

  所谓历史和文化,就是关于过去的记忆。教育也是如此。有人说,当你将学校中教师教的东西全部忘却后,仍然留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那么,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学校教育过程中那些深刻于心、难以忘怀的记忆,就是教育本身。

  学校仪式也是为了创造这些教育记忆,让人们有意识地感觉、珍惜和记忆生活中的特殊时刻。所以学校的仪式必须精心设计,方能让人记忆深刻。

  记忆之所以能够成为教育,关键在于附着于记忆之上的教育意义。无意义的记忆和无记忆的意义一样,不足以教育道也。所以,学校仪式教育,既要让学生记忆深刻,更要让它蕴含教育意义。比如开学典礼,其蕴含的教育意义是开启知识殿堂的大门。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一所女校的开学典礼,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学校大门紧闭,校长率教师们身着礼服立在门内,学生们穿礼服立于门外。一位学生代表用从木盒中取出的木槌,敲响学校的大门。校长高声问道:是谁叩响了知识殿堂的大门?学生代表回答:是我,一位普通的女生。校长:你在寻找什么?学生代表:通过苦学唤醒灵魂,将我的一生献给知识。校长:那么,欢迎你!欢迎所有和你怀有同样抱负的女生。门启,学生们涌进学校。校长说:现在我宣布,新学期开始——钟楼的钟响起,被惊动的鸽子,扑棱棱飞向天空。

  这样的开学典礼,寓意着学生主动前来求学,叩响知识殿堂的大门。中国古代也有“只闻来学,未闻往教”的传统。突显学生主动求学的意愿,也彰显教育的尊严。

  不同的仪式具有不同的教育意蕴。学校中的所有仪式,都要精心设计,不仅设计其形式,更重要的是设计其教育意义与教育目的。成人仪式的寓意主要是责任与感恩,毕业典礼的寓意主要是祝福与谢师,升旗仪式的意义在于爱国主义教育,日常上下课礼仪的寓意在于尊师与爱生。学校仪式是有目的、有设计、有组织的特殊教育形式,应该也必须要创造教育意义,不能为仪式而仪式,为形式而形式,避免陷入程式化的仪式主义和肤浅的活动主义。

  当然,学校中的仪式不仅仅是那些具有高大上的教育意义的活动,也可以是那些具有日常意义的教育活动。比如,北京十一学校和青岛中学每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泼水节,彰显的是师生关系的平等。岁末狂欢节上的师生角色扮演,酣畅淋漓的泼水节上的师生互泼,将师生关系暂时还原到纯粹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重构和再造新型的平等师生关系。

  所以,学校仪式教育既要创造记忆,更要创造意义,意义是仪式的核心。仪式的意义具有隐喻性的特点,是显在表象与内隐意义的二重结构,既匿亦显,且晦且明。在学校仪式设计中,要注重仪式的教育内涵与本义,赋予其显性和隐性的二重意义,让教育真实地、潜移默化地自然发生。

  学校仪式天然具有价值感,自带能量。古代仪式起源于宗教与祭祀,带有信仰的意味,后来发展为社会性的文化活动,具有社会教化的价值和功能。长期以来,学校仪式与典礼一直是作为价值引领的重要教育形式。

  发挥学校仪式的价值引领功能,要避免过度简化和弱化仪式感。仪式之所以有震慑人心的力量,一定程度上在于其特定形式的仪式感。象征性的文化符号、特定的情景创设、规范的具有仪式感的规程和典仪,可以创设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可以规约人的言谈举止,瞬间触动人的情感,让心灵和精神得以洗礼和升华。

  比如升旗仪式中的奏唱国歌,上下课中的师生问候礼,成人典礼中的跨过成人门,毕业典礼中的颁发毕业证书,入党和入团仪式中的宣誓等核心程序和环节,不可简化和弱化。正式典礼中师生的着装和服饰,也不可随意。在学校仪式教育中,形式亦是内容,要注重创造形式的力量。

  发挥学校仪式的价值引领功能,要避免主题内容的矮化、泛化或异化。学校仪式的最本质特征,或者说区别于其他仪式的主要特征,是其教育性。学校仪式的主题必须富有教育性,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价值引领作用。

  据报道,有的学校举办中考或高考百日誓师仪式,各个班级打着充满火药味的横幅标语: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在这种仪式上,为了鼓舞士气,鼓动学生之间、班级之间发起挑战与应战,充满硝烟味。这样的仪式,毋宁说是反教育的活动。

  再比如,有的学校在高考后举行学生撕书仪式,当一本本书被撕碎,像雪花一样在校园里飞舞,我们看到的是教育的悲哀与失败。这样的仪式活动已经不是教育的矮化,甚至是教育的异化,走向教育的反面。另外,学校仪式要防止商业性的渗透和侵蚀,保持学校仪式的纯粹与洁净。仪式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也会再生产学校文化。

  发挥学校仪式的价值引领功能,要避免空洞的说教,注重价值渗透。通过精神洗礼、价值渗透等具有文化特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实现潜藏的教育意义。文化总是以谦卑的方式发挥其巨大的力量。如果采用空洞说教的方式,往往引起师生抵触,甚至令人反感。

  2012年发生在某学校国旗下讲话的学生临时换稿事件,其实是学生对空洞说教的一次抵触与逆反行为,值得我们深思。因此,学校仪式中的教育意义,要蕴含其中,不着痕迹,潜移默化,避免空洞刻板的说教与灌输。

  发挥学校仪式的价值引领功能,要注重创造学校日常生活中的仪式,甚至是创造属于学校的自己的节日,将仪式与日常校园生活结合起来。

  比如,北京十一学校创设了道歉日、同伴关系日、感恩节(教师节)、谢师会(毕业典礼的第二天)、泼水节、红窗汇(学生作品博览会)等富有学校特色的节日和仪式。在青岛中学,我们也创立了自己的校庆日、青博会(学生作品博览交易会)、体育季、音乐季、技术节等,有的班级还举行睡衣节等亦庄亦谐的节日和仪式。在日常校园生活中,渗透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与价值渗透相关,情感体验是学校仪式教育重要的路径之一。没有情感的触动,教育就不会真实发生。

  比如在学校的成人仪式上,设计父母和孩子读信的环节,父母给孩子写一封信,祝贺孩子长大成人;孩子给父母写一封信,感恩父母18年的养育之情。仪式上父母和孩子读信的这几分钟,是情感触动的时刻,是泪目的时刻,也是教育发生的时刻。在毕业典礼上,教师们站成两排,形成一个通道,祝贺学生毕业,欢送学生离校,当离歌响起,师生相拥,难舍难分,这样的仪式,充满着深刻的情感体验,让人怦然心动,即便是观众,也会深受感染。情感升华为价值信念,教育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无情感,不教育。在道德教育中,道德情感是道德知情意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的连接点和触发器。体验是一种情感冲击,每一个参与者在不同的仪式氛围中,能够体验不同的情感,比如庄严感、神圣感、平等感、自由感、温暖感等等。

  学校的仪式教育,要重视学生真实性的情感体验,唤醒学生深层次的道德情感,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进而升华为道德信念,最终调节和规约其行为。

  比如,升旗仪式中的爱国主义情感,毕业典礼上的师生情感,成人仪式上的亲子情感等等,需要我们在仪式设计中深度挖掘,激发这些积极的情感元素,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创设有意义的情感体验。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寻求生命意义的方式,超越性的情感体验,才可能升华为一种价值信念。

  情感来源于真实。在仪式教育中,要避免空洞的不诚实的教育形式,即严重脱离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现实,不能引发儿童真实情感体验的教育活动。大而无当的空洞说教只能产生虚假的道德和情感体验,学生学到的只是关于道德的知识,而不是道德本身。

  特别是关于爱国、爱党这类高尚、神圣而又抽象的情感教育,必须慎之又慎,谨防陷入空洞、虚假的形式,避免培养虚假的、不诚实的道德和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里所说出的每一句话都结出果实,而不是一朵空花……在学校里,不应当搞空洞词句和空洞思想。我想劝告教育工作者,要珍惜词句!当你要求儿童说出自己的思想的时候,要保持审慎而细心的态度。不要让那些高尚而神圣的词句,特别是关于热爱祖国的话,变成磨光了的旧分币!”

  所以,在设计教育仪式中,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道德认知的发展阶段,设计相匹配的主题内涵与形式,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避免流于形式和大而无当的空洞说教。这对于学校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学校仪式教育很容易流于形式,成为一种外在的规训和说教,不容易走心,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价值渗透和情感体验等有效的策略和办法。只有进行潜移默化的价值渗透而不是空洞说教,才可能有效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只有触动学生的情感,打动学生的内心,才可能具有持久的影响力量。

  学校仪式是一种具有明确目的和特定程序的群体性的活动形式。在学校场域中,仪式教育具有鲜明的集体性特征,在集体性的仪式氛围中,学生作为群体中的一员,获得集体归属感、安全感和认同感,有助于建立共同体,并在集体中获取力量。

  我在马鞍山二中工作的时候,学校运动会的颁奖典礼上,为团体总分前三名的班级升班旗,奏班歌,旨在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在青岛中学一二年级入境教育仪式中,我们设计了一场海边徒步和登山拉练活动。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支持与力量,也可以迁移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前面提到的台湾道禾实验学校的毕业仪式,小学和初中毕业生登山,高中毕业生则要求全班合力造一条船,同样蕴含了集体性的教育意义。

  学校仪式具有个体社会化的教育功能。仪式可以调节个体与群体、国家、社会的关系,促进个体社会化,由“自我”向“我们”转化,在集体中明确个体的角色定位和认知,有助于个体的情感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特别是18岁成人仪式、14岁青春仪式、毕业典礼、人生规划发布会、入党入团仪式等,是一种生命叙事,意味着学生旧的身份和角色的结束,新的社会身份和角色的获得,需要在集体的场合,在家长、教师和同学的见证下,获得一种公开的、社会合法性的确认。

  所以,在毕业典礼和成人仪式上,一定要邀请学生家长和教师参加,表达他们对孩子的祝福,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

  学校仪式作为集体化的存在,对于集体归属感的形成和集体力量的凝聚,对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所起的积极影响,勿庸置疑。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另一方面,即集体性的仪式对个体的遮蔽与抑制,也是十分明显的。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情景,集体性仪式轰轰烈烈,但大多数个体只是看客,而不是主体性参与者。个体虽然在场,却似缺席;个体消失在集体的名义之下,仪式成了少数人的狂欢。学校仪式作为集体性叙事,对个体的关怀,鲜被考虑。

  仪式固然可以凝聚集体的力量,但如果长期缺乏对个体的关怀,也可能成为个体离心的力量。

  多年以前我做校长,毕业典礼上,宣布毕业生名单,每个班级只念一位学生的姓名,其他的学生都成了“等”:某某某同学等996名同学,准予毕业。发毕业证书的程序也是如此,每个班级派一位代表,代表全班同学上主席台象征性地领取毕业证书。这样的毕业典礼成了一场可有可无的例行公事,学生被动地成为仪式上的道具或摆设。这样的仪式不可能让学生有深度的体验与升华。

  2013年开始,我们做了改变。邀请每一位同学依次走上主席台,将毕业证书发到每一位学生手中,并和学生行击掌礼,拍照留念,有的学生还要求和校长拥抱一下。整个毕业证书发放程序持续近一个小时。校长虽然很累,但学生们很高兴。这样的毕业典礼是每一个学生的盛典,而不是少数人的走秀。

  学校仪式如果没有师生的主体性参与和互动,就失去了本体性意义。2020年9月28日,是青岛中学建校三周年的校庆日。在这一天举行了“我的校名我题写”揭牌仪式。创校三年,终于等到校名的题写者,分别出自小学、初中和高中学部的四位同学之手。

  在持续近两个月的活动中,共收到82幅学生题写的书法作品,初评选出14幅作品,被学校博物馆永久收藏,全校师生选定的四幅作品于东、西、南、北四个校门悬挂,分别选用永久性材质,采用石雕和木刻的形式制作,其中,西门的木雕牌匾是经由木工老师指导,学生自主雕刻而成。

  最后,在相关教师、同学和家长的见证下,现场展示学生作品、颁发收藏证书,并共同为校牌揭幕。整个仪式低调、朴素、庄重,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这是一所孩子们自己的学校,注定由孩子们自己书写她的历史。

  集体是由个体组成的。因此,在集体性仪式中,既要重视集体教育的力量,增强集体的秩序和凝聚力,促进个体社会化;同时也要充分关注个体的参与与体验,关注个体之间的双向交流与对话,互为主体性,全员参与,深度体验,创设高度的情感代入与个体连接的机会,让仪式的教育力量抵达每一个参与者的心中。

  学校仪式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在显性表象和隐性内涵的二元结构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意义,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我们在设计和组织学校的仪式活动中,要既重内涵,也重形式;既重结果,也重过程;既重引领,也重渗透;既重价值,也重情感;既重统一,也重个性;既重自由,也重秩序。在具有两歧性的张力中,发挥仪式教育的力量,取得有效的教育效果。

  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地理实验】高中可以做的22个地理实验集锦、关于地理实验教学与考试的探索与思考

  CBA常规赛:广州拒深圳逆转 郭艾伦25+7迎500场里程碑怒喷裁判吃T

  小米SU7 Ultra预售价超80万元,雷军希望加速推动汽车品牌高端化?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