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4-09-14 01:37
成都市大邑县蔡场小学校长,成都市学科带头人,成都市首届乡村学校领航班校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专委员理事,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理事,大邑县首届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著有《我们这样教数学》。
“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如何做到依法治校?为此,我们经过学习、调研、分析,提出了“两回归、两追求、四提高、五破五立”的管理策略。
“双减”政策的出台,是教育发展道路上的一种纠偏,纠超前学习之偏,纠负担过重之偏。同时,这也是一种回归:回归教育本质规律,回归学校主体责任。
“双减”政策出台之前,有些中小学一味强调枯燥的量化训练,在功利化、短视化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忽视了教育规律和科学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有三大功能:“教人懂事,教人做事,教人做人。”其中,最重要、最难的莫过于“教人做人”。2021年3月6日,习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习的讲话告诉我们:教育的一切行为,其落脚点在“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这八字育人观上。我们要尊重学生成龙八国际登录长规律,回归教育发展规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前,有些学校和教师推卸自身责任,让家长辅导孩子学习,批改作业等。更有甚者,为了个人私利,把孩子推向了校外培训机构或是自己组织的补课班,无疑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和学生的学业负担。
“双减”政策下,教育职能将由过去社会承担的一些责任,完全转向学校,学校将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使命,也将面临来自家长和社会的更高期待,学校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和发挥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作用,要坚持应教尽教,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应教尽教的核心任务是为学生发展打好基础,养成良好习惯,提升各种生活所需的能力。要开足开齐国家课程,着力提升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让学生“吃饱、吃好”,从而更好地回归校园。国家提出的“5+2”等举措,就是要求学校提升丰富多彩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切实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这也是从源头上遏制参加校外培训的需求。
一味追求分数的教育,扭曲了教育的本质,让教育失去了应有的理性,也让教育在反教育的路上越走越远。
什么是理性的教育?正如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所说:“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孩子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一个学校没有升学率,就没有高考竞争力,但教育只关注升学率,国家恐怕也没有核心竞争力。分数是重要的,但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更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
做理性的教育,就是要探寻教育本真,追寻教育的终极目标,让教育回到原点;就是要捍卫教育常识,立足平常,不喧嚣浮躁,不急功近利,不拔苗助长,从常态与常规的坚守中,以顺乎自然和包容的心态,看待分数,对待孩子,恢复和重建教育的良好的生态。
“双减”是一场观念和认识上的革命,需要家校合作才能让教育形成合力,实现效益最大好,也才能避免教育减负,家庭增负,越减越负的情况。当前,中国大多数家庭都患有“教育焦虑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自古以来中国父母对子女成长的一种期待。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定要更新育儿观念,理性规划孩子的发展方向,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作为学校和老师,要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配备家庭教育专兼职指导师,给予家长科学实用、容易操作的家庭教育方法指导,让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同时,注重和家长的经常联系,及时沟通,力求在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上一致,在对孩子的教育思想上默契,在对孩子的教育目的上同向,在对孩子的教育手段与方式上吻合,让家长成为老师对孩子教育的有力助手。
教师是学校的生力军,发展教育必先发展教师,“双减”能否落实落地,最终仍取决于教师。建设一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双减”的先决条件。
一方面,坚持“教师第一”。学校要尽最大努力给教师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搭建各种专业成长平台,提供各种交流学习机会,让教师专业得以发展,素养不断提升,锻造出一支能够担当“双减”使命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给老师减负,让老师能够心无旁骛做好本职工作。同时,要以人为本,尊重教师,信任教师,倡导“弹性上班制”,给予教师群体更多的关注和关怀,激发教师的活力和创造力,焕发教师的工作热忱和激情,让教师把“双减”内化为自觉的行动,转化成源源不断的动力,对本职工作更热爱,对教书育人更全心投入。
“双减”政策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倒逼学校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或者说,“双减”要想真正地落地起效,提高学校课堂教学的效益无疑是重要的措施之一。只有提高学校课堂教学的质量,尤其是“家常课”的质量,做到一传到位,才有可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才有可能不必参加校外培训。否则,课堂质量不高,课后又不准加大作业训练,校外又不能参与补习,“堤内损失”又不能做到“堤外补”,那么,真的让家长学生“走投无路”了。提高课堂效益,就是要确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倡导“自主参与、动手实践、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生成有效课堂,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学生的负担,最直接地表现在作业上。为此,在老师层面上要全面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准确把握作业的性质和功能,在作业设计与布置、作业批改与评价、作业辅导等方面进行改进,以切实提高教师设计作业和运用作业改进教学的能力。在学校层面上提高学校作业管理能力,对作业的科学规范管理,明确作业规范要求,形成得力高效的运行措施。同时,学校要做好对教师的引导、监督工作,促使教师对学生作业的布置走向正轨、科学的良性循环,彻底摒弃随心所欲、重复低效、瞒天过海的布置模式,从而形成一套完善有效的作业管理体系。
课后服务不仅仅是看住孩子,也不仅仅是单纯解决孩子放学后无人接的问题,而是真正推动“双减”的一个有力抓手和重大举措。可以这么说,课后服务的质量如何,最终决定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减轻状况和程度。因此,应不遗余力创新课后服务载体,优化课后服务形式,丰富课后服务内容,让课后服务成为困难学生补习辅导的“摇篮”,成为学有余力学生拓展学习空间的的“灶台”,成为有特长爱好学生凸显个性,张扬天性,放飞自我梦想的“赛道”,成为所有学生参与文体、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成长路径和成长方式,促进他们全面而健康发展的“舞台”,成为让家长认可支持,社会首肯满意,充分展示学校风采和形象的“窗口”。
过去很多的“减负”措施,往往只是“量”的减少,没有触及到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教学制度和管理机制。因此,只是治标不治本,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这次的“双减”政策,这就要求我们要破除、摒弃一些不合时代要求的做法,重新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生为什么要补课?学生的负担是怎样产生的?其实就是分数、考试、试题在作怪。网上有这么一些段子,很能说明其中的问题:“教材讲了一滴水,考试要考黄河水,教材讲了一粒沙,考试要考撒哈拉”;“教材讲的是做馒头,培训机构和作业是面食的108种做法,考试试题是做包子”;语文教材明明学的《静夜思》,考试却是《蜀道难》,逼得老师和学生把《全唐诗》都要学一遍;数学试卷总要弄几道教材没有的奥数题……没有领会课程标准要求,没有忠实于教材。“偏、难、繁、杂”的试题,导致了教师不得不增加教学内容要求,漫无目的地加大练习内容,把网撒大点,总会押中题,美其名曰是拓展练习,增加知识面。
教育部《通知》中并没有反对考试,更没有说要取消考试。通知明确强调,“考试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这就对考试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不但要有,而且很重要。所以,对试题的命制就非常关键,直接指挥着教师的教学内容。忠实于课程标准要求、忠实于教材内容,不能无限制地拓展,老师们教学就有方向和目标,才能真正把教师和学生负担减下来。
当前,为了评价的便捷操作,大多采用“量化”的指标,所以,很多学科都选择用“纸笔”方式进行考核。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能力用试卷、音乐美术素养也用答题的方式,更有甚者,学生的道德品行也用考卷分数来区分……任何一张考卷考不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顶多对某一部分的知识能力进行一些评价,而人的素质是综合素质。我们不反对考试,而是希望建立符合学科课程目标的考核方式,而不是所有学科都用“纸笔”来考核。有些学科取消纸笔考试,不是意味着不教学,不进行基本知识的传授,而是提倡以更符合孩子发育水平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快乐地学习。也不是不考试,而是用考核代试,以更符合孩子身心特点的考试方式,让孩子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进行“乐考”,实现“寓考于乐”。
比如:争议较大的小学英语,虽然上海等有些地方明确取消了考试,但我们认为,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能听会说”的评价标准,让学生模仿、表演、游戏等活动来学习英语,让孩子在看、听、说、演中有饶有兴趣地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考试方式的改变,纠偏了小学低段唯分数、拼分数,而导致的不正常的教育方式和行为,保护了儿童的身心和天性,呵护了儿童对未来学习的一种向往与热情,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把快乐的童年也线.破“智育独大”的考核指标,立“五育并举”的全面育人观
我国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心中的好学校就是考上多少个“清华、北大”,上线率是多少,平均分有多高,……可以说,只要文化成绩优秀,其他工作次之,“一肥遮百丑”,造成学校和老师一味追求分数,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培养。这次的“双减”政策,就是在“减负”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更加强调人的健康全面有个性的发展。
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方式,已经为时代所淘汰。所以,评价一所学校是否优秀,不是只看学业成绩,还要参考学生的课业负担。如果这所学校是“填鸭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考试机器”,哪怕学生的考分再高,这样的学校也不能算一所优秀学校。因此,学校教育决不能以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成绩的唯一标准,而必须强化教育服务国家与社会的意识,把着力点放在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之上,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上下功夫。为了“五育并举”在学校落地生根,可以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上进行“硬”指标规定,保证学校开齐、上足、上好所有课程。同时要求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艺术、科普、阅读、劳动等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童年的幸福、学习的快乐,切实落实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教师的工作本身就有高度的复杂性,很难用一个标准去评价。现行的教师评价最突出的问题是评价理念、评价工具、评价方法过于追求量化指标,评价结果也过多体现在绩效考核的维度。我们习惯于对教师的“量化”考核,其实就是学生的分数。在“双减”背景下,要彻底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不科学教育评价导向,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教育质量观,让孩子们告别分数的“指挥棒”,沿着规范和规律,循序渐进获得健全成长。
建立和制定科学评价方案,改进结果评价(教学业绩),强化过程评价(岗位工作量),探索增值评价(教科研),健全综合评价(德能、勤、绩),已经被“双减”推向了一种必然。改革教师评价,根本在于价值观的转变。作为新时代教师标准,应以习提出的“有理念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教师标准进行评价,突出师德师风、强化履职尽责、立足育人本、体现专业素养。
传统学校管理的突出特征是“行政化”“科层化”“单一化”。“去行政化”“去科层化”“去单一化”将成为未来学校治理形态变革的必由之路。
一是重构现代教育治理机制,从传统的科层制管理走向扁平化管理。就是要减少学校管理的行政层级,让师生利益诉求反映的渠道更直接、更便捷。二是重构现代教育治理主体,从传统的单一行政人员管理走向多元合作治理。就是让更多的教育利益的相关方参与到学校教育的治理中来,建立由校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参与的多元治理构架。三是重构现代教育治理工具,从传统的单一的行政治理走向多元专业治理。运用现代教育治理手段,如依法治校、大数据信息化、管办评分离、第三方专业测评等等。
摘自 《时代教育·行知纵横》(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学术指导)2021年9月刊/栏目:话题·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