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4-08-29 01:06
近年来,我国深入开展教育改革,基础教育发展迅速,办学质量全面提高,政府对城乡教育均衡也越来越重视。201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国家政策的调控下,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乡村教育有了更好的发展。与此同时,城乡之间的差异依然存在,大城市与农村的教育差距甚至越来越大。加之教育政策落实不到位,乡村教育的发展正在崎岖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迷失自我。
在提到乡村教育之时,首先应弄清楚教育的概念。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来说,人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前苏联及我国一般是从社会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而英美国家的教育学家一般是从个体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1)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2)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3)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分配着或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乡村教育作为教育范畴的从属,理应具备教育理论中提到的种种要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乡村教育一直缺乏准确的定位,教育定位缺失,何谈乡村教育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1.教育政策落实不到位。笔者查阅了最近几年国家相关部委下发的关于支持乡村教育的诸多文件,可以说每一个文件的下发,都是对当前乡村教育问题的准确把脉,然而对于文件精神的落实情况,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同样的文件,为什么在城区可以执行得很好,到了乡村却变了模样?有人或许会说,乡村不具备跟城区一样的执行条件。其实恰恰相反,国家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已经在不断加大对于乡村教育的投入,包括校舍的更新、器材的配备、师资队伍的投入等方面,这些都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监督,当所谓的督察变成了,乡村教育的未来开始蒙上了一层阴影。
2.领导教育理念的滞后。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作为乡村教育的引领者,局长、校长、副校长首先应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把先进理念贯穿到教育工作的始终。然而事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比如,在大部分乡村学校,校长、业务副校长仍旧习惯于用陈旧的教育理念管理教师和教学,这无疑与当前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仍旧采用终结性评价,单纯的以成绩的多少去评价教师与学生,而很少采用过程性评价,没有注意到学生和教师在自我发展中的积极变化。因此,在乡村学校教育中充斥着急功近利的成分,分数依旧是学生的命根。诚然,教育不是不要成绩,而不是把成绩作为衡量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古有“传道、授业、解惑”,今有素质教育引领,从古至今,众多的教育史实都反映了一个问题:教育不仅仅需要分数!尤其是在城区学校,孩子们参加更多的活动,并没有妨碍他们成绩的提高。乡村教育中这些问题的存在,根源在于校长,尤其是在校长治校的背景下,校长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校长甚至可以自己钦定教学模式,规定教学方法,然后推广至全校。我们常讲“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的教学不仅具有示范性,还具有创新性,而一种落后教育理念的存在或许是对教师发展的束缚,亦或是对教育发展的阻碍。
3.缺乏人文关怀,难以稳定人心。当前,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具体到乡村教育而言,乡村教育的振兴,需要一批强有力的教师队伍的支持。政府曾千方百计想打造一支稳定的乡村教师队伍,通过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增加职称晋升数量等方法以期年轻人能扎根乡村教育事业,然而当满怀激情的年轻人准备投入乡村教育事业时,却往往会受到意想不到的压力和困惑。比如,学校管理中的“一言堂”,缺乏民主性、科学性,让年轻人倍受冷落,注重教师的工具性、实用性,淡漠教师的情感、需求,久而久之,年轻教师会对当前的教育教学环境产生厌烦,进而产生“逃离”的想法,不利于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乡村教育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希望乡村教育能够回归教育的本真,而不是在狂舞中迷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