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4-08-16 19:57
1月19日,学校共同体建设研讨会暨“‘共同优质’导向下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中期报告会在成都市龙江路小学举行。课题组主研人员及课题组联盟成员学校干部、教师,成都市龙江路小学龙八国际注册教育集团干部、教师,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代表和学校共同体建设参与者百余人齐聚一堂,对学校共同体建设经验进行展示和交流,对学校共同建设的困境和出路展开探讨。
研讨会包括开幕式、课题中期报告、专题讲座、区域经验交流、学校共同体建设经验交流和圆桌论坛,以丰富的形式展现了课题组扎实的中期研究成果,以及全省各地在探索学校共同体建设中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四川教育》主编陈智勇指出,学校共同体建设是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策略。国家层面正在以学校共同体建设为抓手,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近年来,四川省在学校共同体建设上务实探索、举措不断,四川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学区中心校、薄弱学校、小规模学校“学校管理、教学科研、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发展共同体,确立了10个“首批示范性学区制治理试点县”。“‘共同优质’导向下的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建设实践研究”课题的主研单位为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自2022年立项以来,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果。
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党总支书记杨尚薇表示,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事业中的两件大事,名校集团化的过程正是名校反哺社会的重要路径,是新时期响应民众优质教育需求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名校在教育均衡化背景下,二次跨越的历史性机遇。成都市龙江路小学作为成都市首批名校集团之一,从1999年开始领办第一所集团成员校,25年来,龙小将集团化发展定位在“精品+外延”,坚持在保障龙头学校精品化的基础上,通过领办成员校、帮扶薄弱校,激活内部动因,实现外延拓展,促进师生成长。学校始终坚持主动探索、科学布点、文化引领,实现优质教育资源“领办一所、点亮一处、辐射一片、带动一方”,由一所“自然、健康、舒适、人文”的现代乐园,到一方“乐学乐教、悦人悦己”的成长学园,再到一域“愉快教育”滋养的精神家园,实现“优质教育集群”的跨越。
课题主持人、《四川教育》副主编李益众从主要研究进展、认识性成果、操作性成果三个方面作了课题中期报告。课题主要研究进展包括课题组进行学习研讨,并开展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地调研、案例征集及试点共建、总结推广等活动。认识性成果包括形成以下三方面的认识——学校共同体的目标导向:从基本均衡转向共同优质;学校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从抱团发展转向协同共优;学校共同体的关系网络:从单向辐射转向多中心治理。操作性成果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学校共同体的制度共商:通过彼此交流实现学校治理的自我觉醒与自我反省;学校共同体的资源共享:推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势互补;学校共同体的关系共融:在契约关系的基础上生发情感关系;学校共同体的教研共进:教师在互动中产生情感链接催生向上生长的力量;学校共同体的课程共创:相互引进创生优质课程资源并不断向外展示辐射。
课题组与《四川教育》杂志于2023年9月联合开展了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建设典型案例征集、展示活动。经组织专家评审筛选,最终确定了15个“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建设典型案例”。研讨会现场,课题组为15个典型案例颁发了荣誉证书。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委组织部特邀研究员、成都市人民政府督学罗哲对课题进行指导,并带来专题讲座《学校共同体建设思考》。他认为,新时代更加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是教育事业的时代使命;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我国已经进入人才自主培养的时代,需要通过优质的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罗哲认为,加强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健全学区和集团办学管理运行机制,促进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加快实现教育优质均衡的重要举措。在学校共同体建设中,要厘清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事业共同体的关系,做到技术支撑、资源共享、教师交流、教师成长、学生互动、文化共生、政策保障。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教育研究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成都市人民政府督学李江源对课题进行指导,并作《集团化办学反思与未来路径》的专题讲座。他对集团化办学的内涵进行了解读,并提出集团化办学“设想”,包括坚守“123”,即一个核心:坚持党的领导,两个中心: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三个基本点:政府、名校、成员学校;构建“十四共十四互”模式,“十四共”包括党建共抓、资源共享、成果共用、文化共建、学校共治、品牌共创等,“十四互”包括管理互融、师资互派、教学互联、学生互动、观念互通、思路互学等;完善政府推进机制和学校运行机制等。
李江源还提出了在学校共同体建设中应处理好的各种关系,具体包括数量与质量、护航与单飞、输血与造血、掌舵与划桨、配菜与点菜、在场与缺席、模仿与缺席、优质度与匹配度、阶段性与发展性、公平与效益、秩序与活力、自然生长与“人为打造”等众多关系。他提出,集团化办学未来要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完善内部治理和教育评价机制。
研讨会当天,四川省“首批示范性学区制治理试点县”剑阁县和平昌县作了区域经验交流。
剑阁县教育局党组书记李锦钟带来《深化学区制治理改革 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经验分享,展示了剑阁县实施学区制治理改革时,通过完善运行机制、运行模式和督导评价,并实施教育提质工程,让剑阁县实现了教育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影响力的多方面提升。
平昌县教育科技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苟兴旺带来《用“学区制治理”汇集教育发展“最大合力”》的经验分享。平昌县通过建立三大机制(管理统一实施、发展统一规划、资源统一调配),实行三轮驱动(建强校长发展共同体、建优县级名师工作室、建好智慧教育云平台),打造三张名片(强化科技教育、强化体艺教育、强化劳动教育),探索了学区制治理改革的“平昌经验”。
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校长张利美带来《愉快教育文化滋养下的“成长共同体”》经验分享。龙江路小学以名校集团的形式,以“愉快教育”为文化引领,创新教育集团的决策体制和管理体制,通过建“现代治理”机制,在建设学校共同体中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巴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陈然带来《红色领航构建老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共同体》的经验分享。通过紧扣红色资源优势,巴师附小以党建引领,以红色文化引领,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学校共同体建设之路。
江油市胜利街小学党总支书记陈桦带来《“1+X”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探索》的经验分享。胜利街小学在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中,聚焦教师专业成长,通过建模型、搭平台,提升了共同体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乐山市五通桥区牛华镇二码头小学校长王涛带来《乡村学校抱团发展的实践探索》的经验分享。五通桥区县域内几所乡村学校在二码头小学的领航下抱团发展,以党建共进、校长沙龙、跨校拜师、教学共研等举措,让乡村学校集团化办学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实效。
经验分享结束后,四川师范大学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四川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特约教育督导员张烨教授进行了专家点评。
张烨认为,剑阁县和平昌县在学区制治理改革中都做出了很好的探索,在后续的实践中可以思考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学区划定如何更加均衡;第二,学区的职能如何界定;第三,学区治理如何开放,成为能够勾连家校社的开放的平台。
张烨对4所学校的共同体建设探索分别作出了肯定评价,同时提出了几个关于学校共同体建设的观点。第一是对共同体的发展,我们要往高处立。名校集团、学区制等各种形式的共同体,实际上是一种集群发展思路,我们要思考建设共同体是为了什么、需要依靠什么、共同体应该走向哪里。我们应该确立管理的效率目标和改革的道德目标,即如何做得更有效,如何考虑公平和优质发展的关系。第二是往宽处想,如技术的问题、评价的问题,以及要素改革和综合改革的问题。真正要走向一种深度的改革,需要基于要素的综合改革,这个方面可以有更多的思考。第三是往深处沉。改革一定是要走向深处的,学校共同体建设要回归到一个最基础的问题,就是怎么样让共同体真正激发学校的活力,激发从教者的活力,活力激发出来形成可持续性的发展力,就是共同体的意义和价值。
在圆桌论坛环节,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张烨、成都市教育局一级调研员戴晖、蓬溪县教体局局长杜志凌、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叙州实验小学校长刘贤昌、泸州市实验小学城西学校校长李德平与主持人、《四川教育》编辑彭之梅就“学校共同体建设的困境与出路”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
针对“区域教育行政部在学校共同体建设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以及哪些事情‘应为’,哪些事情‘慎为’”这一话题,戴晖认为,“学校共同体”体现以优质学校带动、帮扶、辐射、引领,促进共同体内参与学校的共同发展与提升,必然体现为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政府在其中扮演着主导者(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的强势介入角色。学校共同体建设中,教育行政部门“应为”应是职责、职能之所在,须在履职上“在位、到位、补位”。同时,学校共同体建设中,教育行政部门也需要“慎为”,一是做到内部干预适度,不能越权越位,不能错位替代;二是要外部行为规范,不能有悖公平、破坏生态、转嫁责任。
杜志凌认为,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在学校共同体建设中扮演的角色包括政策的统一制定和执行、资源的统一提供和支持、发展的统一监督和评估、交流的统一促进和沟通等。“应为”之事包括坚持党建引领,做好理论学习、阵地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意识形态等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五育并举”;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开展家长教育等。“慎为”之事包括不干涉学校共同体内涵发展、不强制推行学校共同体建设、不对学校共同体进行过度干预。
针对“领航学校在引领辐射过程中,如何认识和解决‘优质资源稀释’的问题”这一话题,李德平认为,领航学校应厘清优质教育资源的内涵(师资力量、教学理念与方法、教学内容与课程、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管理模式),促进资源流动与均衡,做好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通过优化内部造血机制、资源共享与合作共建、争取优质资源建设、持续不断抓课堂教学改革与评价改革、评估反馈与自我完善等,在辐射引领中获取自身持续优质的能量。
张烨认为,所谓的“稀释”来自于比较,是认识方面的一种偏差。学校共同体是让一些优质的学校帮扶其他学校得到发展,让他们在教育教学方面能够提高质量,培养出身心健全的人。如果他们在这方面做好了,这就不应该被称为“稀释”。所谓的“稀释”实际上指向的是区域评价的生态。如果我们站在生态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它就不是单纯的领航学校或者龙头学校与成员学校之间的零和博弈的关系,而应该是大家如何共同生成出一些单个学校生成不了的新的东西。拓展优质资源的总量,这才是共同体的价值和意义。
针对“成员学校在学校共同体建设中,如何借助共同体的力量来树立自身的办学自信”这一话题,刘贤昌认为,在学校共同体内,学校应该主动寻找、拓展优质的资源,通过主动思考和作为为共同体的发展贡献力量;注重人的建设,通过校长和管理团队的建设,让各种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注重教育人的使命感,包括教育情怀、格局等,获得持续的办学自信。(撰稿:陈志敏(《四川教育》记者) 图片:谢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