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4-08-02 12:55
龙八国际下载《学校教育的内涵与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教育的内涵与发展.doc(4页珍藏版)》请在点石文库上搜索。
1、教育应注重“人”的发展刘西虎运河高等师范学校 江苏邳州 221300摘要:人的真正成长是内在的精神品质的提高,教育就是引导好学生的内在品质的变化,而要在教育中实践“品质先行”,重在对教育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积极探索,本文着重探讨建设符合“品质先行”的学校教育对学生内在成长的重要作用从而能深刻影响学生的内在变化与成长。 关键词:学校环境 信任建设 人文精神 引导教育 内在成长 教育的任务就是唤醒人的潜质或潜在的本质。所谓教育是学生按照自己理想和社会需要设想成为的那类人,教师的作用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在认识自我,主动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首先,教育应秉承着人文精神的关怀。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
2、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当前教育的最大问题,仍是恪守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信条,以传授知识为主,这是知识储备型教育。教育应是人的灵魂和精神的教育,它导向事物的本原,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唐姜澎5指出,“怀特海说,一个人仅仅见多识广而没有智慧,他不过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用和令人讨厌的人。”教育应千方百计增进学生的智慧,让我们做一个智慧卓越的人。传统知识型教育只能造成有意上的改变,就是认知改变,而无法造成本质的影响。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独一无二的成长环境,对人产生影响的不是具体的教育行为,而是一个个具体
3、行为背后形成的稳定的教育影响。而当这种影响符合学校教育文化背景时,就能生出学校文化特色的教育,使之对其产生认同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真正形成自己的文化品质。教育行为是客观存在的,可见的。而教育影响是却是不可见的。环境的人文性也具有不可见特性,同样也具有特别的教育影响作用。余以为人文环境的对人的长久教育影响较之具体的教育行为对受教者更深刻。胡旭晖1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一文中指出高等院校中的人文教育缺失严重,“社会各界普遍认为高职学生与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在实践方面略有优势,但在人文素质方面的欠缺,亦是社会公认的事实。高职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文化素质较低,非专业知识浅薄,这种“工具人”
4、倾向必然会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最终导致学生素质的不全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20的老师对人文教育有一定的了解,只有074的学生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在大学期间,873的学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对人文社会方面的课程,没有真正投入精力去学习,以至于毕业后对文、史、哲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有7012的学生对社会历史和现实人生缺乏深入的认识。学生人文知识的欠缺,势必会导致“半个人”、“工具人”的出现。高职教育的这种纯“工具意识”倾向值得我们深思。”其次,教育中应充分体现重在促成人对这种教育文化的信任与认同感。教育者应积极引导学生对教育独有环境的认同感。所谓认同感,根据定义:是个人拥有
5、关于其所从属的群体,以及这个群体身份所伴随而来在情感上与价值观上的重要性知识。亦即个体身为一个群体成员这方面的自我观念。教育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智慧的启迪者和成长的引领者。教育最具价值的地方在于教育要转变人的观念,使之走上正确的价值轨道上来。而观念的转变是很困难的,教育要产生持续的影响力以改变观念,就要克服困难倦怠,给予每个人成长中必要的信任与理解。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可塑性很高,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这种特性,并使之渐渐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做好信任环境的建设与维护,突出教育环境中的信任风气,营造信任的氛围。教育环境最需要的是信任,信任是真正教育者需要在教育中线、正实践付出努力。那教师应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建设出良好的信任风气呢?周序锡2社会教学互动的信任机制研究新课程教育下的教师行为思考中,认为形成良好而稳定的信任机制需要几下几点:丰富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师对学生积极的期待和民主平等的工作作风。他提出,“课程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行为上进行改变。教师以民主平等的心态公正地对待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育应使孩子情感丰盈。好的教育应该是这样一种思想活动,即让孩子去接受美与高尚情感的濡染。如果在教育过程中伤害学生的这种对美好活动的理解,就会消弱人整个精神领域系统的力量。再次,教育应特别注重学生的内在改变和成长。教育就是一种独特对人的教育影响力,它源于每个人精
7、神的既成性和未成性。教育应当是对人的一种持续的精微的内在推动力。人并不是机器或者软件,对人的教育不能停留在认识层面,在心理学上这是一种随意状态。而人总是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性。因此这种长时间违背身心的刻意有意的教育是对人的健康成长不利的,适得其反,同时也违背当初教育目的。因此有受教育者将施教者的教育当成耳旁风是属于本能的自我保护行为。而过度有意的教育更多的表现在受教育者被动的不断回忆教育场景产生的。事实上只有在学生无意状态下完成了改变才是真正改变和成长。当然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随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观念,因而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行为。教育者要学会善待错误,允许犯错,重要的是及时
8、地纠正,使它成为人们成长中的一种宝贵财富,时刻启迪和影响着人们成长过程。德国教育家蒂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想,这句话是极有道理的。教育决不能过度关注学生单一技能的培养,而要通过教育的人文化过程,培养人的美丽的心灵,丰富的情感,使人能够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而快乐成长。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看,人们外在素质的内化过程,也就是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的社会化过程。社会观念、伦理道德等对学生的熏陶,许多是通过无意识、无目的、潜在的方式进行的。学生在一定文化环境和社会道德环境中学习生活,就会不知不觉地接受感染、暗示或进行模仿,逐渐实现思想观念和文化心理积淀,使
9、人格,心理从量变到质变,形成主体的内在素质。在教育细节上,教育者容易使受教者意识到自己正在被施教,但至少两点不足,一这种改变只是暂时的,浅显的,无法成为时刻正确影响教育者并最终在教育者身上体现出来这种改变。从心理上分析,人的这种成长是在不自觉的无意识中达到的。而那种最高最好的东西不是根据意识的规定制作的,而是一种自发的或无意识的成长结果。所谓“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因此不能干涉学生的本性发展,应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并依靠积极主动地设计自己的进步发展。 最后,要促成这种注重对人的“品质先行”的人的教育的形成,首先应从教师的发展和改变入手,充分关心教师的发展与成长过程,促使其成为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优秀
10、教育者。教育要多一些鼓励,积极向上。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原动力。教育时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自己角色的重要。要有四季分明的教育影响力。那是因为,人要真正成长起来,不仅要提供空气、阳光和水。也要有风吹雨打疾风骤雨的洗礼。缺水的植物才会根深。因此教育是值得深入钻研的艺术。所以,传统教学向人文教学转型,重在教师队伍建设。对教育理解的最终成败不应取决于个人或集体的评价,甚至不取决于整个社会,而是应取决于世界前进的历史潮流的需要。这说明优秀的教师观念应具备可预见性和超前意识。教育者作为观念的传送者和引导者,必须时刻纠正自己的观念和原则,时刻自我检查和不断学习,才使自己的观念和原则成为真正社会潮流。据此提出三点
11、建议:一,充分鼓励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运用人文观点理解教材,运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不断学习,直到拥有启迪人心的智慧。这才是教师应有的美好品质。二,加强对教师人文素质的培训。人文理念、人文知识能否让学生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智慧与驾驭能力。教师的思想的独立性、观念的正确性、理论知识、教育方法的时效性也和自己本有的观念意识深刻相关,是影响教育水平的重要内在因素。学校可以根据教师的特点开展教育研讨交流,学习前沿教育思想。三,改革教师评价机制,突出教学中人文教育。学校组织的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应充分考虑教师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的凸显和影响,从而能够在评价制度上对教师参与教学改变产生持续有效的动力。因此学校管理者应充分研究评价教师机制细节规定,不断向着既定的目的深入改革,将人文教育加入其中,必将激励教师人文教育的实践活动。1 周序锡社会教学互动的信任机制研究新课程教育下的教师行为思考文教资料,()2 胡旭晖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中国高教研究,()3 李春桥教育活动论与教育影响论对现行教育观的反思齐鲁学刊,()4 易瑛文化重建的艰难之旅对20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讨论的反思中国文学研究,()5 赖配根让学校的旗帜上高扬着“人”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教育改革记略改革观察,()
,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