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4-07-26 10:05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哪一个更重要?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对象自有不同的观点。我们可以形成的共识,一是在个体成长及社会同一化的过程中,三种教育缺一不可,而家庭教育在人格塑造、价值观培养、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起着基础性作用;二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边界日益模糊,家庭教育不再是家长自己的事,学校和社会更多地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承担着服务与指导的重要功能。
随着市场社会的成熟,社会结构、社会层次不断分化,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复杂,生活模式丰富多样,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复杂程度和难度越来越高,社会对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的需求越发迫切而多元,而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无疑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使得家长对学校有着高度依赖性,学校的家长会一般情况下家长是逢会必到,这就带来了学校组织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天然便利性。而且,学生对教师的崇拜与服从感也会对家长形成映射作用,学校传递的信息不仅对学生具有高度权威性,对家长同样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引导力。因此,学校组织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具有天然的主导性。
学校教师虽然并不天然是家庭教育的专家,但因期职业素养要求必须具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学、儿童心理学等专业资质,因而对家庭教育的专业技能有较好的基础准备。如果教育部门和学校有组织地对校长、幼儿园园长、中小学德育主任、年级长、班主任、德育课老师、团队干部等人员开展家庭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就能够在短时间内组织起一支家庭教育专业师资力量。
此外,由于教师需要经常在工作中和家长沟通交流,对学生及其家长、家庭情况相对比较熟悉,开展起家庭教育辅导工作来能够有的放矢,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自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校本身就是教学机构,拥有现成的教室,可以无偿建立家长学校,提供场所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即使社区的家长学校或其他公益性家教机构,也可以利用学校场地开展活动。对于社会上营利性家教机构,在法律和政策允许范围内,也可在学校假期利用学校闲置资源开展家庭教育服务活动的探索。
家长学校可能设在社区,但最大的可能是设在学校。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各地的家长学校也是以学校阵地为主。这一方面是由于学校组织的便利性,如利用家长会、节假日等时间,都可以组织开展家庭教育辅导;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社区教育的缺失,很多社区还未能建立完善的家教服务功能,既缺场地,又缺师资和经费,因而客观上造成了学校和社区两个阵地不平衡的局面。随着国家社会治理功能的完善,社区家庭教育功能必然会逐步发展起来,届时,家庭教育将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更好地融合,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在发达国家,类似家长委员会的组织机构早以有之,主要是代表父母行使教育参与权,参与学校管理,并在家教斡旋、家长教育、健康指导、学校安全、教育资助等方面发挥作用。我国以往的家校沟通主要是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强调的是学校对家长的单向信息传递,有一定片面性。随着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和家长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家长参与对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逐步提上日程。
在各地探索的基础上,国家在2010年《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要求“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以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2012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学校家长委员会制度的正式形成。家长委员会的职责主要是参与学校管理、参与教育工作以及沟通学校与家庭,其主要职责取向是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偏重于家长对学校的信息传递。但毫无疑问,家长委员会也可以很好地承担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的功能。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家长委员会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家长群体的优势,组建家庭教育指导讲师团,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培训讲座、经验交流、主题教育、参观考察、亲子体验、社会实践等家庭教育活动。
传统的家长会、家访、家长约谈、家校联谊会,乃至学校开放日、家长和学生的各种校内体育活动等,都可以赋予其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的部分功能与职责。
以往政府对学校家庭教育工作的要求一般多限于政策号召,系倡导性要求,而非强制性要求。且家庭教育工作以妇联为主牵头,对学校没有硬约束力,导致学校对家庭教育认识不高、重视程度不够,家庭教育工作开展还处于自发性和偶发性阶段,家教服务与指导的水平和质量也不能满足广大家长需求。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在家庭教育工作中的职责,强化对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行政领导,是促使学校重视和全面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近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思路,对关键环节做出了明确规定,应该说就是顺应时势,针对当前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最大薄弱点采取的有力措施。健全领导体制关键是强化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校长的责任,促使各级教育部门把学校的家庭教育工作真正重视起来,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对学校及领导的业务考核范围,促进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工作全面开展。
针对目前多数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机构不健全、场所不固定、人员不稳定、活动不规范等随意性和偶发性的现象,必须对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工作提出量化要求,在工作机制上下功夫,建立健全一整套学校家庭教育工作的制度体系。如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规定每个学校设立专门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固定活动场所,每学期开展一定期数的家教指导服务。台湾的《家庭教育法》规定,“高中以下学校,每学年要在正式课程以外再实施4小时以上家庭教育课程及活动。”这一点我们是可以借鉴的。各学校应将家庭教育工作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明确专人负责,在预算中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活动开展和专业指导教师的培训提高。对每期家教指导活动要建立评价反馈机制,作为对活动本身和教师业绩进行考核的重要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的家庭教育工作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对家长的帮助和引导作用。
造成学校家庭教育工作质量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开展指导服务活动的教材及相关配套资料,教师只能凭借自己现有的知识储备和有限的参考资料进行备课,从而影响教学指导效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力量,充分利用社会专家咨询组织、学术团体和智库的优势,编写若干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南和参考资料。各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按照课程建设的标准,选用好教学指导用书和家长参考资料。我国家庭教育研究起步较晚,上世纪80年代末才有高校开设家庭教育选修课,90年代初个别师范高校开设了家庭教育硕士培养方向,高层次高水平的科研机构更少。因此,从国家层面来讲,应该努力的一个方向是,可在现有“教育学”学科下,增设“家庭教育”的二级学科,作为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学科的一个交叉学科。相应地,可在师范本科阶段增设家庭教育专业,在研究生阶段增设家庭教育博、硕士学科或方向,引导大学和科研机构将家庭教育作为重要课题,开展理论学术研究和实证研究,为基层一线开展好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提供专业学术支撑。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工作,这是首先需要弄清楚的一个问题。“家庭教育工作”是服务于“家庭教育”的,是为了帮助和引导家长更好地实施家庭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学习效果而提供的家教知识技能、成功经验作法等服务。学校以及教师不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家长或家庭成员才是其实施者。学校从事的始终是对家庭教育的服务与指导,而不是家庭教育本身。家庭教育的实施场所主要是在家庭(当然不局限于家庭),而家庭教育工作的实施场所则主要是学校、社区或其他家庭服务机构。宏观上讲,学校的家庭教育工作是整体家庭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明确了家庭教育工作是服务于家庭教育的,那么,学校在“家庭教育”中就不是主体地位,而是辅助地位。即使是在“家庭教育工作中”,学校与社区的家庭教育机构以及社会上其他公益团体举办的家教机构,乃至市场运营的营利性家教机构,都是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的提供者,是平等的关系。学校应当破除在家庭教育工作中的“学校中心论”,主动与其他家教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共同为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提供良好服务和帮助。从政府管理层面讲,妇联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密切合作关系没有改变,教育部门应当继续支持和配合妇联组织,争取其他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关心帮助,共同做好全社会的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工作,促进家教事业健康发展,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融合,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学校在家庭教育工作中,除做好对所有学生家长的普及性教育服务外,更要特别关注那些特殊家庭的家教服务。据教育部2014年统计数据,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有36.8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有1063.9万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1061.6万人。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对这些家庭来说,孩子的成长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家庭教育更显重要。此外,还有那些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犯罪家庭等,也都需要更有针对性的家教指导与服务。学校和社会应当对他们给予特别的关注。正如短板决定盛水量的“木桶效应”一样,对特殊家庭的家教服务水平决定着整体家庭教育工作的水平,影响着千千万万家庭的教育质量和生活水平,也深刻影响着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大局。(山西省教育厅思政处处长 师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