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4-07-24 08:33
2019年11月16日(周六)北京富力万丽酒店,回响中国2019国际学校年度盛典暨“京津冀”北京国际学校择校展完美落幕!
VIP嘉宾:朱红胜,海亮教育管理集团国际教育事业部总经理、海亮外国语学校校长
主持人:来到回响中国2019国际学校年度盛典暨“京津冀”北京国际学校择校展,您的感受与收获是什么?
朱红胜:首先感谢大家和展会组织方对海亮教育和海亮外国语学校的肯定,在“高光时刻,70有你”的盛典上,将“特色国际学校创新大奖”和“中西方校长融合卓越奖”两个大奖授予海亮外国语学校,我们更有信心去担负起发展中国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去探索我们正在追求的未来教育体系。2012年,我们将海亮外国语学校的定性从国际教育升级为未来教育,聚焦于每一位孩子的未来发展。这些年,学校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国的世界教育和世界的中国教育”,这是我们认识中的教育融合,融合的基础是根植中国,我们旨在教育学生成为“具有中国素养,理解世界规则,拥有未来视野”的中国公民。经历了八年的探索之后,海亮外国语学校在教育理念、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等方面逐渐形成了一个基本完整的独特体系,构建了多语言、多文化、多体系、多模式十二年一贯制的世界学校体系。现在我们不再困惑中西方教育的取舍,而是开始走具有自己特色的路。在今天的年度盛典上,我们也见证了同行的发展,学习了很多先进的经验。对于我个人而言,真正的高光时刻还没有到来,何时我能实现“让每一位孩子遇见未来的自己”,何时海亮外国语学校毕业的学生成为了能影响未来的人物,我才能说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朱红胜:我最引以为豪的成绩是海亮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中毕业生全部升入世界百强名校,其中70%学生升入世界50强名校。值得提一下的是,当年选拔这一届学生的标准并非参考中考的中高线,这也说明只要合理规划和课程配置,只要相信孩子们,我们完全可以帮助孩子们实现学业和未来的成长。但是升学成绩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起点,所有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才是评价学校教育水平的真正杠杆,因此我们提出未来教育概念,我们的未来教育并非单纯引入科技元素,我所认为的未来是让孩子拥有更活跃的思维、更宽远的视野,以及更具挑战精神的自信。
如果要说值得反思的不足,就是如何让生涯规划更贴近孩子的现实和他们存在的潜质,帮助孩子逐步认识自己、定位自我。所以今年我们引进KUDER职业测评系统,通过战略性合作,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植入职业生涯教育,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更精准定位。
主持人:回首2019,一方面,大多数学校逆势生长,又有60所新学校落地。另一方面,个别学校因为内部分歧等原因草率离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可以带给我们哪些思考?
朱红胜:确实这些年,特别是2019年,新设学校越来越多,但是真正成功的民办学校却为数不多。我相信大部分办学者都是因为教育情怀和对教育的热爱而投身教育事业,但其中不乏教育热钱投机。首先,我觉得每一个办学机构和每一位办学者都需要冷静思考,我们办学的初心是什么?我们对办学的耐心有多少?我们是否真的理解教育、尊重教育?如果投资办学缺乏以上的理性思考,我们很容易被虚拟的教育需求和投资回报蒙蔽了双眼,让我们盲目乐观,最终导致办学失败。其次,我们要重视团队组建,我觉得个别学校失败也是因为教育团队问题。教育是一个极具思想和灵魂的事业,教育理念、教育体系及教育模式决定办学的定位和层次,而这个立体架构是需要核心团队构建和实施的,如果在组合团队时盲目迷信而忽略学校核心团队的思想性,注定会被市场淘汰。
朱红胜:我们国家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把我们的民族信仰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样的形势下,现在最流行的国际教育,会逐步重新回归到教育的理性和本真。教育的属性是国家龙八国际平台文化,教育的使命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教育的目标是人,教育的方向是未来,因此教育不应该被定义为国内教育和国际教育,传统教育和全人教育,教育就是教育的本身。我相信,国际教育将从强调国际教育体系和国际课程回归到中国教育的本质,那就是思考如何树立中国教育的信仰,如何丰富中国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让更多的中国孩子通过中国教育走上世界舞台,可以代表中国发声,可以代表中国力量,可以让他们成为坚定的中国梦践行者!
朱红胜:回顾过去,展望2020,我期望国际教育回归理性,回归教育的本真,而不是作为市场投机的行为,无论任何教育业态,学生面临的都是如何在未来和世界之中,知道自己的人生定位和生命意义,无论在任何国家学习,目标和方向都应该是一样的。我也期望孩子们,包括他们的父母,能从终身规划出发,能从自身潜能和生命意义出发,认真对待教育,而不再盲目讲究高分、名校,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根据孩子的生涯规划匹配适合他的平台和资源。社会上培训热越来越盛,正是我们教育盲目和教育焦虑的表现,因此倡导生涯规划教育尤为重要,生涯教育的普及迫在眉睫。
朱红胜:我分享一下自己对教育理念的思考吧。结合自身曾经的学习经历,以及19年的教育从业经验,我概括了自己对大教育的理解:“学校即世界,学习即生活,教育即未来”,我以此来诠释对学校、学习和教育的理解,也是我的教育追求。
学校即世界,是对新时代学校概念的定义,更是智能化时代里学校的全新标准。学校与世界本来就应该是无缝对接的,学校是孩子迈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平台,我们得给孩子们充分的体验和经历,让他们掌握迈入世界的思维和技能。让学校连接世界,让学校成为世界的缩影,给孩子全真的成长体验,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重心思考的。
学习即生活,是对学习意义的深度理解,更是对教师教育的重新定义,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持续学习。学习和工作,是人生不同阶段的重心而已,工作是学习后的应用和对学习方式的升华,让孩子通过经历和体验发现自我,并理解学习其中的意义,才能点燃孩子终身学习的火苗。
教育即未来,是重心明确教育的方向性,教育不能仅仅实现与时俱进,更应该引领和启迪时代,当我们重视教育的未来性,我们才能凸显教育的生涯发展概念,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其意义均在于此。教育最根本的意义就是基于孩子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给他们提供足够宽广的平台和足够丰富的资源及条件,让他们拥有最强的未来胜任力,实现把握未来的自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