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4-07-14 23:53
遴选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院校,引导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回应“互联网+”的时代诉求,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议题,也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要“指导职业学校系统设计学校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遴选300所左右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2022年以来各省教育厅陆续发布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创建单位。
究竟什么是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有什么样的特征?遴选理念和遴选原则是什么?
随着信息化的逐步深化,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和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成为信息化支持下的教育形态发展方向。信息技术推动了教育理念变革、教育内容变革、教与学方式变革、教育评价变革、教育治理体系等全方位的变革,形成了从理念到实践、从工具到要素、从节点到结构、从基础到应用等全方位的教育形态改变,体现为教育主体活力提升、效益提升、创新力提升、协同能力提升和竞争力提升,并在“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研究与实践成果。落实到具体领域和具体学校,需要找出职业教育信息化办学绩效和学校发展之间的支撑关系,建立恰当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保证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对标,从而引导职业院校正确制定符合职业教育内在需求的信息化战略。
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就是按照特定的评价标准,将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取得良好信息化成效的院校,进行全方位的要素解剖,形成一系列标准,使之成为其他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参考,进而发挥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的全方位推动作用,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效益。
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的遴选,实际上就是建立一套职业院校信息化发展的评价标准,用来指导相应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参考布罗代尔的时段观点,短时段指的是具体时间中出现的事件;中时段指的是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结构;长时段指的是以世纪为单位的计量单位,是长期缓慢进化的结构。显然,信息化的影响适用于以中时段的思维开展分析,以长时段的思维指导建设,以短时段的思维解释现象。按照历史演进的逻辑,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院校特征的隐喻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标杆”显然蕴含对过往经验的评价,指的是其在过往的信息化应用实践中的能力和成效达到了卓越地位。体现为通过信息化,学校的治理体系完善程度和治理效能,是否促进了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的优化并建立了符合信息化需要的课程体系,是否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了教与学模式创新并有效解决了职业教育中的重要问题。最为重要的是,学校信息化实现了学校发展理念和价值取向的转变,特别是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相联系的职业教育知识、职业教育技能和职业教育文化价值,实现了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教育因素与非教育信息的整合,在学校全方位提高综合实力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
职业院校信息化发展水平最为直观的体现是现有信息化状态能推动业务快速发展的程度。具体体现为:一是信息化具有场景范围广、层次深、影响远的优势,将信息化应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能产生出稳定的绩效,使与办学体系相关的教学业务的运行效率和质量得到提升,并能向外输出信息技术相关的产品。二是信息化的应用创新了教学业态和管理流程,改进了教学进程和对教学的支持情况,产出了与一般院校不同的教学产品和服务产品,影响到职业院校信息化的创新。三是信息化应用相关的研究和管理,能为信息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决定信息化成效的很大因素是管理,学校“中时段”内对信息化的研究和管理,能通过管理推动信息化的发展。
由于信息技术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过往的绩效和现实的能力并不能说明未来的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需要借助“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体系、研究支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等支持学校的持续发展”。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院校蕴含了“既能赢得现在,又能赢在未来”的保障力。一是建立了信息化持续发展的机制,能保证人员、资产等相关资源的持续投入和科学运行;二是通过信息化管理机制的建设,为信息化的应用场景拓展了空间,能支持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三是形成了长效的信息化人才选拔和培育机制,能围绕相应主题开展研究工作。
一方面,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是“问题驱动”和“效益驱动”双重逻辑作用下的学校发展项目。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的特征同样受到“问题驱动”和“效益驱动”的双重逻辑影响。在职业教育信息化问题上,信息化投入的方位不清晰、重“硬”不重“软”的现象始终存在等,困扰了教育决策者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的信心,造成事实上的投入不均衡。在效益上,巨量的信息化资源投入并没有带来与之相配套的显著成效。因此,在设置职业学院信息化标杆评价标准的过程中,一要充分考虑信息化建设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教学管理问题上的成效,二要科学评价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效益问题,牢牢把握好问题解决、持续影响、整体架构和使用效益等评价取向。
问题解决是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第一驱动力。在信息化发展的初期,通常是通过信息化的接入,解决个性化学习问题、学习空间塑造问题、教师学习分析问题、教学过程管理问题、学校治理体系问题。只有在问题解决的基础上才能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上的价值,在以全球利益和共同承诺为共同价值目标的信息技术方法观和价值取向上取得共识,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并为其发展塑造良好的环境。
从现实来看,职业教育的规模急剧扩大与职业教育配套资源不足的矛盾逐渐显现,职业教育粗放型发展与高品质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职业教育肤浅性的教学研究与大规模个性化教学需求的矛盾逐渐显现。这些矛盾的存在需要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虚拟空间的打造拓展学习空间,需要大数据形成个性化的学习内容,需要人工智能支持学习者的自适应学习,需要互联网技术形成“联通学习”(一种支持学习者教育学习者的学习形态)。信息化的最终结果是形成集合“智慧性、集成性、创造性、情境性、开放性”的智慧学习生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融,在与教育教学的不断融合中推动信息技术应用空间的拓展。
问题只有聚焦于特定方面,才能有快速解决的办法。由于信息化要素的多样性,不能完全依托技术来说明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问题,更不能脱离人和业务谈技术,而需要用系统集成的观点来评价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因此,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的遴选工作需要用整体架构的理念,深入理解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评价及其治理方式等方面变革的推动,对信息化基础资源、仿真实训空间和数字化场馆等方面建设的影响,对基于信息化的教与学、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整体效果,推动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全方位展开。
学校信息技术能力,尤其是信息技术可持续发展能力,决定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效益。就目前来看,信息技术在特定领域和部分学校的投资效益并不高,特别是在职业教育所占有的资源还不充裕的前提下,更需要通过效益评估来规制信息技术的健康应用。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的遴选,需要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引入效益评估理念,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探索形成一种基于共享的、迭代的、模块化的问题解决理念,从而利用信息技术高效解决复杂和多元问题。
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的遴选,主要是在特定理念的支持下,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建立导向的标准。从遴选的角度来讲,一方面需要考虑标准的度量能力,另一方面需要考虑评估的现实环境。具体来看,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遴选原则。
从遴选的机制来看,标杆学校的遴选是一种基于标杆治理的方式,是一种实践理性,其价值是“以改变或成就世界为指向,为与之相关的活动更多地展开评价,使评价对象呈现规范性的特点”,体现出“应该如何”的改造理性。遴选的价值在于为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遴选的标准建立在具有现实参考性的理论基础之上,最终完成实践理性的“认知外化”。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能按照可以参照的尺度进行准确的评价。如果在现有的数据获取环境下无法凝练出相应的标准作为其他学校的参照,也就失去了标杆的价值。
从信息化的需求来看,职业教育需要信息技术通过混合学习空间打造实现学习者与学校教学和文化等多角度、多层次的互通,需要通过混合教学、泛在学习、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和服务等解决职业教育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搭建与企业合作的创新平台,实现社会服务范围的延展和层次的提升,这些都要具体化在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架构中。然而,整体的评价很难具有鲜明的指向性,无法发挥标杆的作用,需要将具体的内容落实到开展评测的标准体系中来,形成整体与部分的互动,并为整体赋予特定的含义。
代表性通常与特色相关,指的是院校信息化在整体或者某一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在现实的推进中,有的学校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改造了课堂;有的学校通过增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了基于信息环境的教学过程变革;有的学校借助数据获取体系,构建了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学习者评价体系;有的学校借助信息资源整合技术,完成了多类数据的沟通与衔接,形成小的“大数据”生态等。代表性能比较准确地描述出特定学校在信息化方面所做出的成效,是遴选信息化标杆学校的重要标准。但在考虑遴选标准的代表性的同时,还要考虑标准的导向性功能,对现阶段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准确把握。
教育信息化远比其他领域的信息化更加复杂,教育信息化追求的不仅是信息化的经济性目标,更涵盖信息化所改造的学习环境、人才培养理念、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以及其改造之后所形成的社会效益等,从而更加科学地引导其他院校开展信息化建设。对于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院校遴选标准的研究,也不只是为了相关遴选工作的开展,而是以标准为工具倒逼职业院校开展信息化建设自查,促使信息技术成为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支撑性因素,更好地服务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最终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技术”动力,为实现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多元深度整合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