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3-03-02 18:54
近几年,“延迟退休”时代已经到来,70后、80后都将加入“延迟退休”大军。未来,我们会不会像日本那样全民“银发就业”“高龄员工”会不会比比皆是,都成了热门话题。“职场老将”们能否开启“重返职场”新起点?特别是教师这个“经验为王”的行业里,“越老越吃香”众所周知,然而,在国际学校,身处教学一线的“老教师”们却对“银发就业”十分犯怵。在更加“市场化”“公平化”的环境中,他们面临诸多职场压力。在国际学校人才队伍年轻化的大趋势中,老教师何去何从?
“我们这个行业里,十年以上教龄的大概就可以称为老教师了。”在北京王府学校AP经济学老师傅莹看来,与公办教育体系下临近退休的“保温杯”老教师不同,在国际学校,“老教师”的年龄定位要更为年轻化。作为一名“70后”教师,傅莹认为自己在学校里早已不是“正当年”,越来越多的“70后”“80后”正在接受着年轻后浪的挑战。
回首上世纪九十年代,民办教育才刚刚“动身”。1992年9月,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以职业技术教育、基础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和助学性质的高等教育为主的各类教育。由此,才结束了1952年以来长达40年公办教育一统天下格局。
然而,由于早前公办教育长期独霸天下,民办教育,特别是国际教育起步较晚。因此,即便紧跟政策东风创办的“元老级”国际学校,其发展历程也才三十年。“人来人去,坚持下来的是少数,从年龄看,真正的老教师很少。”傅莹说。
曾担任广东、北京多所知名国际学校校长的易霞仔认为,“老教师”不应单纯以年龄划分,业务经验才是关键。而业务经验又分为教学技能和育人素养,技能不易得,素养更难寻。通常来说,在国际学校,教师的业务水平包含国际课程熟悉度、国际大考辅导经验、教学法等;而在育人层面,则更考验教育者的智慧和胸怀。“很多四十岁以上的教师也只是教书,未必有育人意识。”易霞仔说。
易霞仔发现,近十年来,国际学校老教师的比例正在逐年下降,人才梯队年轻化是大势所趋。然而,尽管有经验的老教师较为稀缺,但在“越老越吃香”的教育行业,他们却没有独特的教龄优势。
在傅莹看来,由于国际学校更为“市场化”的生存环境,教师也不参与体制内的“评职称”,因此不存在“熬教龄”式的“论资排辈”,老教师这一群体并没有天生的优越感。“国际学校对知识更新速度的要求高,老教师不会也不敢‘倚老卖老’。”傅莹说。
近年来,尽管“后浪”源源不断地涌向国际学校,但老教师依然有自己的生存资本。傅莹说,“教学不光是读书、备课,更是实践性活动。”老教师的从业时间长,执教熟练度高,对许多教学上的难点都认真钻研过,也经历了不少与学生相处中的刁钻为难,在课堂管理上的应变能力强。此外,很多老教师还有年轻老师不具备的威望,这样一种由年龄沉淀而带来的“不怒自威”的特质,虽然并不构成显性优势,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用处颇大。
一般来说,对新鲜资讯和信息技术是否敏感是划分新老教师的重要标志,对此,傅莹认为,不同代际的教师之间有代沟极为正常,但只要老教师善于向年轻人学习,并不构成太大阻碍。根据他的观察,年轻教师有活力,擅长使用电子产品,乐于制作“吸睛”的ppt,但这样一种“费精力”的备课法能否长期坚持,以“声光电”的全面夹击吸引学生是否有意义,这是傅莹所担心的。
此外,多位国际教育业内人士提到,在国际学校,新老教师的区别还在于英语水平的悬殊。上海某国际学校IB中文教师汪其明提到,许多老教师在从业时学历不高,英语不好,这是他们的先天劣势。而傅莹认为,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年轻一代的英语“秒杀”老教师是普遍事实,但只有在特别顶尖的国际学校,英语好的优势才能得到发挥;在一般的双语学校,由于生源素质不均,对语言的要求没那么高,这一优势其实不明显。
而汪其明认为,由于近些年“海归”教师在国际学校如鱼得水,新派与老派教师间的微妙互动,不仅是代际上的“教龄”比拼,更像是一场“咖啡与茶”的文化博弈。中式教学法更讲究“师道尊严”,老师的权威性得到了更大的彰显,课堂管理的效率更高;而西式教学法则较为自由灵活,课堂纪律相对来说也更为松弛。
尽管如此,汪其明并不认为这其中有优劣之分,是不同教师的成长经历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和习惯。但易霞仔提到,由于学习、成长环境的影响,一些教师偏向于以考题带动知识学习,而非对知识进行建构和铺垫,带有浓郁的机构教学色彩,注重应试,而非习惯、方法、思维的培养,这些特点在深受本土教育影响的教师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不可否认的是,许多“海归”由于具备海外求学经历、出色的外语能力和广阔的国际视野,正逐渐成为国际学校的一线主力教师,并且颇受学生欢迎。汪其明说,近几年学校新招聘的“海归”博士,30出头,已经有了一些海外教学经历,还是IBO的考官,非常受学校重视。许多拥有优秀配置的“海归”,即使不像老教师一样具备足够的教学经验,但一进校工资水平便把20年教龄的老教师甩出一大截。“在国际学校,永远是以实力说线尊重≠好待遇,老教师职场生存路在何方?
以自己所供职的学校为例,汪其明说,学校对于老教师从来没有特别福利,二十年来工资也没有太大涨幅,而在目前年轻教师冲在一线的情况下,老教师的课时量不断往下掉,工资相对会减少。“学校知道我们有贡献,但重视却仅仅停留在荣誉上,真正落到实处的太少。”汪其明说到。
傅莹提到了老教师职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痛点。首先,年龄大了之后容易陷入“淘汰危机”,能否坚持下来是对个人的一大考验;其次,在行业低迷的情况下,是否还能保持积极心态接受新事物、新环境也是横亘在老教师面前的一大难点;而且,在国际学校的现行体制下,领导岗大多是空降,缺乏合理的晋升机制;此外,尽管学校的科研任务也需要有人主持,但论文发表难上加难,民办教育向来缺少话语权,“不在一个体系内,进圈谈何容易?”傅莹说。
对此,汪其明则更为乐观,尽管从业多年,他也见识过学校对老教师的一些“优化”手段。但在“良师难求”的大环境下,学校也意识到,学历高的不一定教学好,不一定对国际课程熟悉,而将一线教师转去琐碎的行政岗,是对师资的一大浪费,教师本身也有拒绝转岗的权利。
一般来说,如果老教师在教学上不是特别差劲,或是极其不适应,学校都不会轻易让其“出局”,“工作年限超过十年,学校要赔偿的不少。”汪其明坦言。另外,学校还特别青睐那些实力强、精力充沛的老教师,甚至会予以返聘,他们多年在学校耕耘,知根知底,业务能力过硬,“这个年纪,没有孩子牵绊,还不用交五险一金,对学校来说是一笔划算的买卖。”汪其明说。
在易霞仔看来,国际学校的老教师主要有这几种职业变化路径。其一是走学术高管的位置,但这一出路需要看机会,在国际教育市场化的现实下,只有业务,没有情商和管理能力,依旧难度颇大;而且,学术管理需要指导一线教师,频繁听课,年龄偏大也存在身体吃不消的情况。
其二是坚守一线岗位,这一选择适合想法简单,教学业务合格的教师,他们不求太大突破,只求丰衣足食,因此只需考虑自身能力与岗位的适配性,兢兢业业即可。
其三是退居二线,不冲在最前面,而是开启“养老”模式。尽管这类教师已经产生了“职业倦怠”,但他们教学经验丰富,可以对年轻教师有指导作用,学校也会适当减少其课时量,让其顺利退休。
虽然老教师的“进退”和“留走”在不同学校情况不一,但易霞仔认为,在行业动荡前进的态势下,越深化发展,对人的业务要求越高。而在国际学校一线教师,甚至行政高管普遍年轻化的趋势下,从业者应该认识到,教育不是光靠钱就能砸出来,也不能完全倚仗精英学历的装点,教育的核心始终是“人”。“在这个意义上,老教师是财富。”易霞仔说。
当下,不少从业者调侃,在学校,“老教师”是与“男教师”、“副科教师”并称的三大之一,而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大学教授70岁还愿意走上讲台侃侃而谈时,许多中小学老师50岁就教不动了。在基础教育的重负下,沉沉暮气席卷了教师群体,不论年老或年少,普遍有转向“佛系”的趋势。而在国际学校,老教师更是面临着“海归后浪”的冲击,但在愈加合理的人才梯队建设下,老、中、青教师应当各有自身的立足之地,共同发光发热。“青山在,人未老”,老教师也有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