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4-09-13 01:02
2020年12月8日,重庆大学与南京市人民政府在南京签约共建重庆大学南京研究(生)院框架协议。这也是重庆大学首个异地研究(生)院,选址位于浦口高新区范围内,将建设重庆大学南京研究生院、重庆大学南京研究院,5年期内逐步达到1000人研究生培养规模。研究生院建成后将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培养培训各类国际化适用型人才为辅。双方还将以研究生院为载体,共同探索跨区域校地融合创新实践,包括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四个方面,构建具有战略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创新型校企(地)合作模式。
今年以来,重庆大学与南京浦口区交流密切、硕果连连,2020南京创新周期间,重庆大学与浦口区签署了校地战略合作协议;8月份,双方进行了友好互访,并成功签署了“重庆大学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浦口中心)合作协议”;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成功组织和推进了本地新型研发机构与重庆大学各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接合作,展开合作。
此次合作签约更是双方进一步整合校地优势资源,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推动科教融合、汇聚海内外高水平人才,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的有益探索。
近日,重庆大学纪念“一二·九”爱国运动85周年青春巡礼暨第四届红岩文化节闭幕式在虎溪校区大剧场举行。此次演出共吸引线上线下近千名青年师生观看。
85年前的星星之火,早已燎原;淬炼中的红岩精神,义勇向前。重大青年将继续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在新的起点、新的舞台中放飞青春梦想,让青春在为人民、为祖国的奉献中焕发出更绚丽的光彩。
本次文化节旨在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这不仅激发全校学生铭记并弘扬“一二·九”运动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还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红岩精神学习热潮。
我校优秀在校学生、青年教师、毕业校友以及参与援鄂医疗队的附属医院医护人员等积极参与到演出中,通过讲、诵、歌、展、演等多种形式,同上了一堂纪念“一二·九”爱国运动85周年的生动“思政课”,为学校第四届红岩文化节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12月8日下午,以“洞悉城市发展·遇见产业未来”为主题的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高峰论坛在东莞东城举行。本次论坛活动由东莞市科学技术局主办,浙江大学·汇景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联合研究中心、汇景产业集团承办。
湾区求是商学院聚焦湾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专业人才需求,积极发挥浙江大学·汇景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联合研究中心背后的专家资源优势,重点围绕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新能龙八国际APP源技术、工业设计等领域,坚持“高层级、强应用”的人才培养理念,面向湾区企业提供各类科技人才培养与提升方案,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论坛邀请到我国“人工智能之父”潘云鹤院士的团队,共同见证东莞的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
此次合作旨在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及东莞的科创产业布局,致力于打造多样化的产业空间载体,专注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建设,并打造人工智能小镇。
近日,国际日地物理委员会将2020年度杰出科学家奖授予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宗秋刚教授。这是国际日地物理委员会的最高奖项,宗秋刚教授是该奖项的首位华人获奖者。
出身偏僻乡村却心怀“追星”梦想,宗秋刚教授从小便喜欢仰望星空,对于未来满怀豪情和理想,15岁时便考进了四川大学的原子核物理专业,大学毕业后前往中国科学院空间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实现了从核科学向空间物理学的“跨界”。他曾奔赴南极科考、远渡重洋求学,最后还是选择扎根祖国大地,助力北斗、研发载荷探索无限宇宙。
近十年来,宗秋刚和他的团队在磁层超低频波动的性质及波与磁层粒子相互作用领域开展了深度研究,利用欧洲航天局(ESA)的Cluster卫星、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范艾伦探测器等国际卫星计划以及北大成像电子谱仪的观测数据,在超低频波的激发机制、时间演化、空间分布及其与电子和离子相互作用的共振理论等多个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北大成像电子谱仪是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我国新一代能量粒子探测器,搭载在我国北斗系列导航卫星上,实时监测着地球空间辐射环境的动态变化。
12月12日,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在燕园宣告成立。该中心为北大实体学术机构,将研发传染病智能化调查技术和工具以及疫情预测、预警、预报和仿真推演系统,为提高我国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提供智力支持。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立明担任中心主任。
今后,中心将研发传染病智能化调查技术和工具以及疫情预测、预警、预报和仿真推演系统;基于大型前瞻性人群队列研究和真实世界健康医疗大数据,解析全生命周期影响重大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及其致病机制,推动疾病风险预测和实现精准预防;探索大数据驱动的医学科研范式、疾病防控实践与管理决策范式的转变,为科学防控提供中国证据。
12月10日,由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教育厅、西北大学等共同承办的“2020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在西安举办。会上,由西北大学发起成立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联盟”揭牌。该“联盟”将阐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推动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决策支撑。目前已有17个国家共54家单位加入“联盟”,联盟秘书处设在西北大学。
该联盟由长期从事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考古、保护、传承与展示的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自愿自发组成,目标是共同开展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价值认知、保护与传承领域的合作研究;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联合培养文化遗产研究领域高水平专门人才;建设高水平、开放共享的科学技术平台,为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和联合培养人才提供技术支撑。
12月10日上午,作为首个全球性博物馆研究与交流中心,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博物馆研究与交流中心(ICOM-IMREC)成立大会在上海大学举行。国家文物局、国际博协总部、中国博物馆协会(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上海市文旅局(文物局)、全国部分文博机构、开设文博专业高等院校以及东道主上海大学近二百位领导嘉宾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成立大会。
ICOM-IMREC是上海大学与国际博协合作建设的博物馆相关领域的国际博物馆学术研究和业务交流平台,旨在开发建设国际博物馆智库和学术网络,开展博物馆领域共同议题的跨地域、跨学科研究,推动世界范围内的博物馆学科建设,发布行业分析数据和战略研究报告。同时,ICOM-IMREC依托国际博协优质学术资源和上海大学文博学科特色教学科研力量,开展中外博物馆青年领导者学历教育,提供博物馆管理者领导力建设模块课程,共享博物馆及相关领域前沿性理论和实践科研成果。
12月9日-11日,由清华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世界慕课大会在清华大学成功举行。11日晚,世界慕课联盟在大会主会议上正式发布成立,《慕课发展北京宣言》同期发布。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斯蒂芬妮亚 贾尼尼、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技能司司长安德烈亚斯 施莱歇尔致辞。各国驻华使馆、国际组织、有关政府部门、高校、在线余人在线下主会场参加了大会主会议。
本次大会以“学习革命与高等教育变革”为主题,旨在将全球高校与在线教育平台团结起来,携手应对新冠疫情背景下智能互联网时代对全球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探讨前沿科技在塑造高等教育未来中的作用,共同推动世界范围内慕课与在线教育的建设、应用和共享,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
12月8日上午,南京医科大学与苏州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发展协议签约仪式在苏州举行。
双方将共同创建和建设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学院,学院一期建设规划五年,以研究生教育培养、临床和公共卫生研究等为主要方向,下设研究生院和三个创新中心。三个创新中心分别是:省部共建恶性肿瘤个体化诊疗(苏州)协同创新中心,致力于创新型肿瘤防治体系研究及临床应用;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苏州)中心,致力于出生缺陷防控治疗、干细胞前沿技术研发等生殖医学关键技术的优化创新、临床转化和产业融通;江苏省心血管病转化医学(苏州)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临床、基础、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交叉融合,结合生物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探明高发心脑血管疾病。
双方还将共同建设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苏州市公共卫生高等研究院,充分发挥南京医科大学学科、平台、人才和临床资源优势。
12月5-6日,由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共同主办的首届“20世纪中国城市发展”高端论坛在四川大学举行,来自四川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江汉大学、北京市社科院、天津市社科院、四川省社科院等10余所高校以及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史学月刊》《江汉论坛》《贵州社会科学》《民族学刊》等期刊杂志的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
在学术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围绕20世纪中国城市研究的学术理论体系构建、学科体系构建、话语体系构建、新中国城市史分期研究、城市史研究资料挖掘整理等主题进行了充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开展20世纪中国城市史研究,尤其是加强新中国城市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要以长时段、广视野、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20世纪中国城市整体史开展系统研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推动中国特色城市史研究理论体系构建;要对新中国城市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进行系统梳理,将新中国城市发展历程进行分期;同时,要整合研究力量,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史研究学派,要突破既有研究范式,推动综合性研究、跨学科分析、多维性认识、区域性解读,从基本概念体系、理论范畴体系、解读表述体系建设等方面构建中国城市史研究的线世纪中国城市发展,